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

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

时间:二〇〇九年二月四日
地点:深圳梧桐山

  各位朋友,大家好!
  本来过年是要休息的,不过,因为朋友的热情,就不让我休息。我在过年时节,有机会跟这么多关心教育的朋友见面,其实也舍不得休息,我很乐意来跟大家谈一谈「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」。
  读经教育,有些人还是不很了解,或许是因为我们还有些意思没有完全表示。虽然我推广读经这么久,讲了这么多场演讲,但大部份演讲都在倡导基础理论,今天好像给我一个比较特别的题目,要我把读经教育构想中的全程规划来作一个完整报告,所以今天的演讲是很特别的。有关读经教育,我讲过一千场了,今天是第一千零一场,今天最特别;所以,今天参加的朋友都是很有福气的。其实说特别也无所谓特别,西方有句谚语说:「太阳底下没有任何新鲜的东西。」但现在我们讲读经教育,好像对于当前,也可以说对中华民族一百年来,乃至于对西方三百年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——就是比起当前的教育体制,中国的教育体制、西方的教育体制——读经教育好像显得非常特别。
  不过,我刚才说,天下间没有什么特别的事,尤其是讲教育、办教育,本来就不可以特别,它是最平实的东西。哪一个人在教育中耍花样,哪一个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给教育做一些特别的、不一样的、新鲜的、让人耳目一新的想法与做法,通通都是违反教育本质的胡作非为。因为教育是「按照人性开发人性」的工程,而普天之下,千古以来,人性都是一样的,没什么特别,没有古代跟现代的差别,也不可以有东方和西方的差别。天下间任何事情,总起来只是一个道理。将天下所有的事,总起来看成是一个道理,就好像朱子所说的「统体一太极」,从这个总体的道理,下放出来,有许多个别的事物,每一个个别的事物,也都有它的道理,这叫「物物一太极」。人生在天地之中,天地以道理来运转,人生也以道理而存在;要把人生过好,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,就必须按照做人的道理,这做人的道理就是「人性」。我们开发人的人性、教出合乎人性的人,这一种工作叫做「教育」。如果教育的意义是这样,请问,教育可以不可以随便耍花样?可以不可以任凭某种喜好,今天来一个特别的理论,明天来一个特别的做法?教育可以不可以容许古代跟现代不一样?可以不可以容许中国跟西方不一样?照以上说的「统体一太极,物物一太极」的道理,应该是不可以的。然而,我们明明看到现代教育跟古代的不一样、东方教育和西方教育不一样、而读经教育跟别的教育不一样……我们或许应该产生一个疑问,到底谁对?要么甲对,要么乙对。如果甲对,乙就错;如果乙对,甲就错;或者两者都错,不可能两个都对。
  今天我们就要解决这个问题,让我们的教育再也没有疑惑,让天下的教育都归于一个道理。假如我们今天所说的任何一句话,不合道理,你千万不要听从,假如你听从了,你就是自找麻烦;但是假如今天所讲的是道理呢?请问你要怎么办?现在请各位先自己摸着自己的良心,然后做一个对自己的期许,告诉自己说:「假如我听到的是道理的话,我就要照着做!」假设今天讲的果真是道理,而大家又都照着道理做,那大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不是就一致了吗?
  但是,这个道理,是不是凭在座各位听起来是道理,就可以算是真的道理了呢?假如有古人在场,古人会不会说,我们生长在两千多年前,我们跟你们现代人不一样;如果有西方人在场,他们会不会说,那只是你们中国的道理,我们西方人的道理并不如此。会不会这样呢?古人说:「天不变,地不变,道亦不变」,假如天不变,地不变,道也不变,而人性也不变,那么开发人性的办法就不可以变。所以古人如果在场听讲,你认为合理的,古人必定也要认为合理;现在我们在深圳演讲,就是有新疆、蒙古人来听讲,他的认识也要跟你一样;就是外国人来听讲,乃至于外星人一齐来听讲,通通要一样!要不然,必定有某些地方不合理了。那么谁来评判合理不合理呢?是不是由我来评判,我评判,怎么能够做标准呢?那是不是由你来评判?你评判,我不同意,难道以你为标准吗?还是我们两个合起来说,我们两个都一样,就以我们两人为标准呢?那别人呢?所以,现在要跳开自己的个性、自己的习气,跳开自己的学派,甚至跳开自己时代、自己的民族,来做一个客观的思考——只是,这谈何容易呢?
  当然,说不容易是真不容易,因为人人有自己的意见,人人都尊其所闻先入为主,别的意见、新的意见,往往被他排拒在外,这是人之常情,要达到「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」是很困难的。但是说容易也很容易。孔子说:「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」一个人想要做一个有仁德的人,意思也就是说做一个合理的人、有理性的人、光明的人,他立刻可以做到。为什么?我们刚才一直说什么天的道理、地的道理、道的道理,讲那么多的道理,好像很高深、很遥远,不然!假如你是人,你就有这个灵性,你就有这个能力,你就能够判断是非。一般人只是故意地装作不知道,故意地固执已见,故意地要吵架,其实心中一反省,每个人几乎都了解道理在哪里,也都几乎了解自己其实是正在狡辩。所以我们现在把心打开,把气放平,我们依照道理而思考,不要故意地把道理关在门外,我相信这样子,「虽不中,不远矣」。退一步讲,如果不能够马上达到客观、精纯、光明,其实每个人按照自己当下的心灵,随时思考,随时扩充、长进──当下能思考到哪里,扩充到那里,居在什么层次上,就按照那个当下所体会到的高度广度与丰富度,尽心尽力,老实做去,就已经对得起自己了——最后会发现人人所思所行,也相差不远,而可以「相视而笑,莫逆于心」了。而各位知道,这个道理不是在我这里、不是在你那里、不是在他那里,也不是在任何一个地方、不是在任何一个时代,它是统天地、贯古今,都是一样的。当我们能够打开心量,则能与天地古今的道理相照面、相呼应、相融会,我们便会感觉到:「我是一个真正的人,立在天地宇宙之中堂堂正正的人!」你所说的话、你所做的事,就是堂堂正正的话、堂堂正正的事。用这种心态来面对教育,你就可以跟自己说:「孩子啊,我是尽了力了,我是按照道理来教你的,我把你当作天地间宝贵的、难得的一个小孩,我想要把你培养成真正的、不辜负你这一辈子的一个像样的人!」你也就在这样的自觉上,找到安慰,而察觉到,你对得起自己,对得起孩子,对得起家庭,对得起国家民族,对得起天地祖宗!
  假如,你现在有孩子,或者你现在是教育工作者、是老师、是校长,而从来没有一刻有这种感觉,从来没有想过我们应该这样来思考教育,来进行我们的教育工作──假如你是这样的人,那我告诉你,你辜负了我们的下一代了,你对不起自己、对不起孩子、对不起国家民族、对不起天地祖宗!你不配当老师、不配当校长、你不配做教育的领导!不仅是教育要这么做,刚才说过,凡是一开口、一做事,尽量地,都要去求其道理之所在。通透了一个道理,它不仅贯彻在眼前的事件当中,那个道理,也连通于所有的人事,甚至上达天德。你做的每一件事、说的每一句话,都有无穷的意义。在任何时做任何事,都如此,这样子我们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叫作「人」的人!

教育的本质

  今天我们所要讲的教育,虽然题目叫做「读经教育」,但照刚才说,没有一种教育是特别的,「教育」而加上「读经」两个字,就显得有一点特别,这是不大应该的。教育就是教育,哪有什么什么等等教育,不过,世间的事情,有些时候,很不得已,所以,我们现在加个「读经」说教育。我希望我讲到最后的时候,可以让大家认识到:「没有所谓的读经教育,只有把教育办好,把教育做得对,这样就是了。」而另外一种认识是:「原来要把教育做得好,做得对,就要走读经教育的路,没有别的路可走了。」如果这样子,那我们推广读经,就很有意义了。我十几年一路走来推广读经,都随时勉励自己,一定要按照这一种心情、态度,来讲读经教育、来推广读经教育,假如有一丝一毫,为了自己的私心,乃至于是因为我的天性、我的习气、我的老师、我的学派、我的民族……如果有一丝一毫这样的掺杂,我都觉得我对不起我自己,当然也对不起来听讲的人、对不起因为听我的话而让孩子读经的所有的家长跟孩子。我不敢,我不敢负这么大的责任。所以,在开讲以前,先跟大家约定,今天不是我来讲一个我的什么见解,也不是要说服各位,而是,我想要跟各位一起思考,一起商量,如果教育有教育的道理,第一点,它的道理在哪里?第二点,我们是不是应该按照道理来做?全部的教育道理只不过是这两点。
  那么,到底教育的道理在哪里?刚才说教育的本质在于开发人性,其实就是,好好地、恰如其份地,让我们自己以及我们下一代,让每一个人的人性,都能够得到最好的长进,这就是教育的意义。所以教育工作怎么安排,最最重要的,就是要依照「人性」来安排。怎么依照人性?要随时、随地体贴人性。那么人性在哪里,我怎么体贴人性?我们本身就是人,人性本来就在我们的眼前,就在我们的心中,应该是人人当下就可以了解的。不过,我们到底是不是真有透彻的了解呢?
  我建议我们应该把「人性」这个观念,一方面做广度的了解,一方面再做深度的了解;也可以说,把人性做全方位的、立体的了解。请注意,这句话里蕴含了一个没有讲出来的意思,就是,是不是有些教育的理论,它没有关涉到人性的全面,没有立体地把握人性?也可以提醒我们,以后遇到任何的教育理论,都要去问,它可曾对人性有所思索?对人性的丰富,人性的深远,都关涉到了吗?还是它只看到了人性的一个面向,一个层次?如果它的面向,又只是很偏颇的面向,那个层次,也只是很低等的层次,它怎么可以提出来公诸世界?我们怎么可以去跟从这种理论而拿来教我们的孩子?说句不客气的话,有许多闻名的教育家,往往以偏见、以庸俗,来发挥教育的道理,来障碍人类的生命,这个问题非常严重。所以我们不要侈谈教育,要谈教育以前,应该对人性有全面性的了解。
  再来,教育是要付诸实践的,我们既了解了人性之全,怎么对人性的全面做开发?我们就得知道另外一个道理,人既然是活在世界上,而这个世界,是由时间跟空间交集而成,空间即是环境,一般人都知道环境对教育是有影响力的,但是时间对教育的影响更为重大。什么意思?一个生命在时间中成长,所以教育的道理,也包含我们对于人生成长阶段的了解,这其实也是人性的内涵之一。所以,从教育问题思考人性,要注重两种人性义涵,其直接的义涵是,人性的潜能到底有多少,是我们可以开发,甚至本就应该开发的内容?其间接的义涵是,在教育的实践历程中,我们如何地配合人性开展的程序,让人性在不浪费任何一个生命阶段的情况下,恰如其份地把所有人性依照人生发展程序而开发出来?我们对人性要有这两方面的思考。假如对这两方面有所了解了,我们就可以去安排教育的全程,用现代话来讲,就可以有教育的「生涯规划」。近年来,人们流行「生涯规划」,其实,对自己的人生历程能够有所规划的人是不多的。一般人对生涯是没有什么规划的,他的人生就是误打误撞,一辈子只好期待瞎猫是否能够碰到死老鼠,这一种人,他的前途是很虚幌不定的。当然,就算有了良好的生涯规划,也不保证一个人的生命发展能够合乎他的规划;但是,你如果不好好去规划,必然只会浪费自己。更进一步,有了生涯规划,我们请问这个人,他是什么时候做他的生涯规划的?大概都在这个人已经有了相当的年龄、身份、地位的基础了,他才想到,啊,我应该对我的人生的将来有所期许、有所安排。
 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二十岁左右就能想:「我这一辈子要怎么过?」这个人已经相当有智慧了。乃至于如果能够在十来岁,像孔子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」,就更有智慧了。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,就做了他的人生的规划了。他的规划非常简单──「学」。但,也很不简单,因为所志的「学」虽然只有一个字,表面上似乎很简单,但其中所蕴含的内容很不简单。为什么不简单?请问,谁知道它是什么意思?北宋理学大家陆象山曾经说过:「《论语》中多有没头柄的话」,《论语》不是一部很简单的书吗?《论语》是当时弟子写的孔子语录,其实可以说是白话书,而且孔子也不耍花样,弟子也都很朴实,所以《论语》是一部很亲切自然很容易读的书。不过陆象山说,《论语》中有许多没有头柄的话,没有把柄,让人抓不到要领;这不是故意耍聪明,让你抓不到,而是另有玄机。什么玄机?陆象山说,譬如,这个「学」字,《论语》不是常讲到「学」这个字吗?《论语》的第一章、第一句话、第一个字,就是这个「学」字。圣人一开口讲话,就是「学」!这是孔门弟子,真正了解老师整个学问的重心,而把「学」字摆在那里的。陆象山注意到了,但他会问,到底学些什么?我们都读过《论语》啦,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啊?假如没有,回家再读三年再说。我们程度太差了,读书是根本不用心的,小孩子读书可以不用心,大人读书就不能不用心了。不要常常自以为了解了《论语》啊!连陆象山都说,这个「学」字到底学些什么,「苟学无本领,不易得也」,假如一个人的学问,没有相当的功力,是不容易领会得到的。所以「学」这个字,义蕴广大、无穷。
  孔子说他十五岁,就志于学。他一辈子就奉献给「学」了,他一辈子就只有一件事了──学!啊,这真是不简单,不得了!而且孔子定了他的规划之后,有没有按照他的规划而行呢?有!而且念兹在兹,过了十五年,他的学问就有了根基,叫作「三十而立」;再过十年,他的学问已经非常的广博,而且系统分明,不受迷惑,所谓「四十而不惑」;到了五十,就知道这种学问,不只是人间的学问,乃是天地宇宙的学问,所以说「五十而知天命」;到了六十岁,天下任何事物,人间任何言论,都是「学」的范围,都可以领悟出高深的道理,所谓「六十而耳顺」;到了生命成熟的时候,不论内在、外在,一举一动,一言一行,都是天理仁德的如如朗现,叫作「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踰矩」。孔子从十五岁开始有他的生涯规划之后,没有离开他规划的初衷,而且可以一路走来,走到生命结束为止,这真是生涯规划的典范。
  现在一般人的生涯规划都是怎么样呢?──我现在二十五岁,我打算在三十岁的时候,赚到第一个一百万、我三十五岁的时候,要周游全地球、我到了四十岁的时候,看看能不能坐上宇宙飞船,去月球,绕一圈回来……这也叫作生涯规划,唉!但也挺了不起了啊,你没有啊,你比他还差呢!不过,大家都会认为,这种规划太现实了,太功利了!有没有人像孔子一样呢?这一辈子就是把我的生命一直扩充、扩充,提升、提升,尽其可能地让我的生命丰富、充实、饱满、光辉,这才是真正的生涯规划啊!要不相信,如果一般人果真按他的规划,几岁赚多少钱,几岁到哪里去,到了他老年的时候,再回头一看,请问,他拥有了什么?可能是「此情可待成追忆,只是当时已惘然」。所以人要有智慧,看到还没到来的时机,想到高远的事物,能够为了深远、高妙的境界,兴起一个终身向往的深心大愿,这叫作智慧。所以要做生涯规划不容易。

教育的生涯规划

  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教育的生涯规划,我看更不容易,为什么?因为一般人说的生涯规划是为自己规划,现在的教育生涯规划呢?不是为自己规划,而是为了我们的孩子规划,当然也可以说,我们也要自我教育,我们也可以为自己规划,不过我们今天所谓「读经教育全程规划」的意思,最主要的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规划。因为你现在二、三十岁了,才开始为自己规划,已经不「全程」了,哼哼,你这一辈子完了!我们的希望在下一代啊!当然,我们自己也可以勉强勉强,努力一下,死马当活马医嘛!你说所谓「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」――「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」,是陶渊明的文章,原来他是引用《论语》的话。好啊,我们的生命也可以说是从今天开始的,从你懂得道理的那一天算作你生命的重生,所以你也可以说:「我现在是一个婴儿,因为我今天才开始知道」、「哦,我要对我的生命做一个有深度,有境界,有前途而不辜负自己的规划」,那你当然也是可以来一套「全程规划」的。不过,今天我们所谓的「读经教育全程规划」,大体是为了下一代而说的。我们就在人性的全幅内涵,以及这人性的全幅内涵在生命的历程中如何一步一步开展,在这两个主轴之下,来做一个合情合理的规划。
  现在,我要代表各位,把这个规划,做一个描述。为什么说「代表各位」呢?因为刚才说,我们都是人,人性千古不变,我们对于人性的了解,又是很方便的,因为我们只要返身自照──不是拿现实的镜子,照到脸,而是用心灵的镜子来照,照到自己的心──你只要返身自照,大概都能够了解人性,而且对你的过去而言,你已经是过来人,你应该知道人性是从小是应该怎么一步一步开展的,虽然以前没有顺利地开展,现在回想起来,我们应该知道,知道我们以前走错了路,假如知道以前走错了路,我们现在就应该让我们的下一代,不要再走错。所以我常说:「我们被牺牲了,不要再牺牲我们的下一代!」既然大家都能够这么样的觉醒,那可见,我的想法跟大家的想法,应该相当一致,所以今天这个演讲,到现在就可以结束了。为什么现在可以结束呢?因为你已经都了解了,而你的了解跟我了解的一样啊,你何必再听我讲呢?但,假如今天大家想听听,我讲讲也无所谓。为什么呢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嘛!什么叫「朋」?朋不是泛指一切相遇的人,而是「可与共学的同道」,也就是大家都有志气,大家都在人类理性的开发上,具足相当的功力,都对人生的智慧,有相当的领悟,这样子的人相遇了,那真是其乐无穷啊!所以,现在的我们真是「朋友」相聚,因为你已经因为了解人性而了解了教育的道理,而你的了解原来也就是我的了解啊!所以我站在这里所能说的,其实是替各位说出心里话而已。我希望我所说,不会让你觉察到有一丝一毫的错误,必须由你来纠正,我希望不要落到这样的田地,如果落到这样的田地,我是很惭愧的,我希望我所讲的,都能够合大家的意。合大家的意,不是来讨各位喜欢,合大家的意,就是刚才的意思——我们想的都一样,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人性就是这样,所以我们就应该这样。天下只有一个应该,没有两个应该。但,如果你发现我讲的基本方向虽然对了,但细节上还有缺憾,有漏洞,请你在心里面把它补足,将来你可以向别人倡导得更好。其实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这个责任,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孩子,也为了全天下的孩子,要了解教育的道理,而且一定要去倡导。因为假如天地之中,有一个孩子生下来,没有受到良好的启发,让他白活一辈子,这都是我们的遗憾。尤其是有孩子、有学生的人,从明天开始,不是,是从今天开始,要立刻付诸实践。从今天什么时候开始呢,从你懂得的那一刻,所以我预测,等一下我们演讲,越讲人会越少,因为都离开了。为什么他提早离开?他不忍再浪费一秒钟。今天的演讲成功不成功,就看事先离席的人有多少。如果都走光了,我就知道成功了;如果都不走,呵,真是,还没有说服你,还没有打中你们的心。如果打中你们的心,你们一刻都会等不及的!
  我们用什么原则来做规划,让它合理而客观呢?我们推广读经这么久,讲了这么多,其实,基本的道理很简单,有人把读经教育,归纳为一句话,就是:「该怎么教,就怎么教」。说「该怎么教,就怎么教」的「该」,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「客观的应该」。凡是应该,都是客观的。客观的意思就是,它不是你我的心里的造作。纵使是从你我的心中发出来的主观的思想,但这主观的思想,既然是合理的,也就是应该的,则它同时也是客观的──即主观即客观──客观,就是别人也要这样看,任何人都要这样看,因为它是共理。所以如果我们把握教育的共理,我们相遇了,我们谈起教育,真的是「相视而笑,莫逆于心」哪。我们话题一来,大家都是互相的首肯,互相的赞叹,纵使不讲话,只要一个眼色,我也领会你的意思,像这样,人生岂不是非常的幸福吗?
  谈到如何规划整个孩子的教育历程,「历程」是连续的,是从头到尾的,所以我们谈「历程」,就应该从头说起。「从头」是什么意思?就是从时间的「头」说起。在时间中,人生渐渐地展现它的丰富性,透入到它的深刻性,成就它的完整性。从头说起,就要问,一个孩子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接受教育?这是教育理论最最重要的部份。我话里有话,意思就是说,假如你听到某种教育理论,它居然没有告诉我们,教育「应该」从什么时候开始,它只从那个学者注意的时候开始,那个开始是随意的,那你立刻要判断那一种教育理论是不完整的,你假如依照它的理论去教育你自己的孩子,很可能你就浪费了他之前的那一段可以教的时机。比如说,现在我们家长都认为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?六岁。有的家长比较聪明,他认为三岁。或者六岁、或者三岁,全世界都这样。如果真是六岁或三岁,也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何是六岁为何是三岁的道理,更从来没有人反省:「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?」不过,如果我们一步一步地去问,其实很多人都早已知道,不是六岁,不是三岁,甚至不是出生以后。如果,你认为太早的教育是无效的,那你也应该从自己认为有效的那一天开始。总之,你一定要心里有一个谱,有一个底,确实知道到底是从哪一个时刻开始,如果没有这个谱没有这个底,就代表你是糊里糊涂地生孩子,糊里糊涂地教孩子,一堆大糊涂就教出一堆小糊涂。大家都糊涂的结果呢?大家都不会怪大家,整个世界好像也就相安无事,天下太平!世界上,有那么多的教育家,发明了那么多的教育理论,尤其近两三百年来,西方的教育家真是人才辈出,每一个人都光辉万丈。我就想请问,有哪一个教育家教我们,人生教育要从哪一点开始?如果没有,我就觉得他不够完整。名声显赫的人物不一定是可信的,因为他不曾对人类的全体做过考虑,他随便说说,他依照自己的所见所闻,然后他自己做些实验统计,他就得出结论。你随便相信、盲从,你就害了你的孩子了,这是很可怕的啊!
  刚才说,教育的时机,尤其是教育开始的时机,是教育理论最最重要的部份,因为人既然在时间中长大,时间一去不复返,所以错过的时机,永不再来。还有,人如果对生命的现象有稍微的观察,便很容易在所有的生命中看出来,越早期的学习,对一辈子的影响越大,乃至于早期某一段时间的某些学习,是供给他将来一生发展的基础。如果没有打好基础,将来发展就受到限制,而且这个限制是永远不可能再突破的限制,这一辈子就真的完了。什么叫「基础」?「基」就是墙面的墙脚部份。什么叫础?古人建房子,用木头做柱子,木头容易受潮,所以在靠近地面的地方,用一块石头承受着,那一块石头叫作「础」。所以「基」字是土字旁,「础」是石字旁。建房子必定有其基础,基础如果打不好,不稳定,请问能够盖高楼吗?如果勉强盖到二楼三楼,发现房子摇摇欲坠,能够一面回头打基础,一面继续建吗?不可能的,一定要把房子拆掉,再重建。不过,建房子的人,老早就有「蓝图」了,有房子的「生涯规划」了,所以很少人会笨到房子的基础要重新调整的。当然必要时也是可以调整的,因为建筑是物质性的,所以大不了还可以拆掉重来。但是,如果是一个生命,一个人,在时间中成长,你就没有那么幸运了,生命是不能重来的,甚至人生的某些基本能力,是无法再调整的。一个孩子的生命基础打不好,好像地基只够盖二楼,就永远盖不了三楼,这不就完了吗,生命的前途不就受了限制了吗?而这个限制从哪里来?是从很早期的时候,是在他生命还没有成长到足以自己反省自己发挥的时候,由我们的家长和老师,联手把他的整个生命捆绑住了,而这个捆绑,是无形的绳索的捆绑,有形的可以解开,无形的是解不开的,只好终生残废!
  那么,教育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?也就是要在何时打根基?我们说,教育是开发生命的工程,可能有生命的那一天,就有教育的意义。我说「可能」的意思,就是有些人并不承认。你可以承认可以不承认,因为那是缈缈茫茫的,人生生命的开始,我们还没看到他,他在母亲的肚子里面,刚开始的时候,只不过是小到肉眼都看不到的一团细胞,我们怎么知道有没有教育的意义呢?所以在这里,人类就产生了迷惑猜疑,就没有一个清楚的认定。不过,如果我们对于所能看到的、能抓到的,才相信,这一种态度,是三百年来西方人告诉我们的。我话中有话,就是西方人告诉我们的并不一定就是全部的真理。甚至,近三百年,西方人所讲的话,也不见得就是西方两千多年来讲的最真实的话。总之,近三百年西方人讲的话,我们并不一定要全盘相信。但是,一百年来,中国人对西方就是亦步亦趋!只要近三百年西方人讲的话,一字不漏全部相信!今天,我们一定要化掉这种固执,走出这个陷阱、盲点。我的意思不是说近三百年西方人讲的话都不可听,我没有这样讲,你千万不要误会。我讲的只是:「我们并不一定要全部都听」。你如果照单全收,可能会陷入误区。我认为应该的做法是,对于任何人的每一句话,都要经过头脑想一想,你认为对的,就用;认为可疑的,就存疑;认为错的,一定要排斥。这种为人处世之道,谁不知道呢?所以我现在还在这里讲这些话,我知道很多人心里都想:讲这些做什么呢?这些都是我们已经懂得的道理,我们从幼儿园就懂得的道理,还讲这些做什么?但是,虽然老早都懂得了,中国人一百年来,并没有真正去这样做,以至于养成了崇洋媚外的心态,造成了民族浩劫,所以,还是要一再的提醒。这种人生态度──对的我吸收,不对的我排斥,存疑的我就放着——这种人生态度──这是真理,谁不知道呢?但是真理如果没有常在我们心中打转,所谓「真理不重复,错误就要重复」,所以我们还是要再讲,一讲再讲,天地间只不过这件事。从今天开始,中国人不可以再盲从了!不仅不可以盲从西方人,中国人也不可以盲从中国人,我们祖先讲的话也不都是对的,这样子我们才能够顶天立地。

教育的时机与教材

  再回到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。我们祖先就讲过「胎教」,但祖先也没有正式的说,也没有完整的讲,讲胎教是笼统的,而且文献很少。历史上曾有几句话记载周文王的母亲,做过「目不视恶色,耳不听淫声」的胎教,是不是真的呢?也可存疑,文献这么少,又是缈缈茫茫的事,我们怎么能相信呢?所以要存疑。但是你存疑的份量,也就是说你对它起疑惑,是非常重大的疑惑呢,还是少分的疑惑?这里又有个人见识的不同。假如你的疑惑只是少分的,那你可能采取「宁可相信」的态度;假如你的疑惑很大,几乎认为是假的,那你就会小心一点,或许嗤之以鼻,或许想再做做研究。总之,古人说胎教,我们是有权利不相信的。但是,现在西方人,他们用科学的方法,做出研究,虽然不是为了胎教,但是可以供教育界做参考,就是他们发现,胎儿三个月到五个月,就有了脑神经系统的发展,而且先发展的脑神经系统是听觉神经系统。脑神经发展问题对教育有很大的关系,因为脑神经发展几乎就可以等于一个人的「聪明程度」。
  家家户户都想生聪明的孩子,老师都想教聪明的学生,什么叫聪明?现在我们可以用简单的一个观念来代替,就是「脑神经发达」。如果一个家里出了个脑神经不发达的孩子,这个孩子啊一生就是来受苦的,而且连带了家长啊,老师啊,都要受尽千辛万苦。所以脑神经发展的消息,对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,在这一个地方就应该注意了,不过,很可惜的,虽然这一医学研究的成果,已经公佈几十年了,但是,做教育的人,一直还不把它当做一回事。所以顺便提醒各位注意一下,世界上所谓教育学家,往往是很迟钝的,有些时候是不可信的,因为他们不够聪明,他们不够认真,所以不知道求新求变。今天我们就要注意这个研究成果,说三个月到五个月,就可以观察到脑神经的发展,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凭此决定教育应该从三个月到五个月开始?我另外举一个医学的报告,说一个人患癌症,不是一天两天患上的,癌症细胞渐渐地变形增生,到仪器可以检测得到,都已经是经过二十年到三十年的累积了,仪器是很笨的。我们现在依这个案例来说,如果让人可以用仪器看到胎儿的脑神经,那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发展了,对不对?人类只能看到表现出来的东西,它的原因都在很深远的地方。所以,假如你相信西方人医学报告,三个月到五个月看到了脑神经发展,我们就要推想,可能在更早的时期就开始了,至于早到什么时候,我们不知道,不过,我们宁可相信是从受胎的第一天开始。因为他是生命,所以我提倡,有生命就可以接受教育,有生命就有教育的效果,或许我们看不出来,还没有感觉得到,但并不是没有!假如我们这样看,就完全把握到教育的时机了。
  在这个教育的起点上,我们做什么呢?我们得想一想,或许我们的能力有限,不能做尽一切,但我们可以先从最简单的想得到的、知道的做起。没想到的先不要做,不知道的你也没法做。其实人生也只能如此,不然,又要怎样?人只要把他想到的知道的,尽力去做,就可以了,做人真是很简单的。即使孔子圣人,也只能做他能做的事,教他能教的人,他做不到的事他能做吗?不能!不能教的人他能教吗?不能!那我们做人也是这样,你教育也是这样,你能做的做,不能做的,你就只能感慨。不过,生而为人,非常幸运,因为我们几乎可以发现,你只要做你能够做的,老天都把你不能做的,也都替你做好了!只怕你自己能做的你都不愿意做,到头来,不仅是这件事情没有做好,其他的事老天也不帮忙,最后,只落得手忙脚乱,活该!手忙脚乱有没有效果呢?如果手忙脚乱有效果,还好,但如果连救都救不回了,更是活该!所以千万要对人性做一个全程的彻底的了解。脑神经怎么发展?是经由讯息的刺激,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。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界的了解,往往出于直觉和经验的累积,中国人或许也知道讯息剌激的作用,但是西方人用很确实的科学手段研究出来,所以更为可信。讯息刺激,来自哪里?来自感官,感受的官能。而人类只有五种感受的管能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。别的存在,或许多一点,或许少一点,譬如天使,可能有六种感官。人类第六感并不发达,乃至于我们会自动关闭,所以我们基本上只有五种感官,五种感官已经了不起了,好好利用就用不完哪!五种感官里面,胎儿大概只有一个管道起作用──耳朵,正好符合了科学家的研究。科学家虽然没有证明胎儿只能听到声音,但他们发现胎儿的听觉神经首先发展,所以我们推测,是受了听觉的影响,我们推测胎儿可以听到世界的声音!光这一点,我们就应该给予恰当的教育了。此外,依照中国人的教育理念,首要的问题不是脑神经的发展,因为中国人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品质,不是头脑聪明不聪明,而是性情纯正不纯正、智慧高超不高超。所以,如果讯息刺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聪明程度,我们为什么不做?如果资讯刺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性情和智慧,我们为什么不做?
那么,到底用什么讯息,又如何刺激呢?我在所有演讲里,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,今天就简略地讲。既然我们知道声音可以影响到胎儿的生命,我们就用声音来影响他。对于脑神经,用丰富的声音,造成丰富的发展,就是聪明。对于心灵,我们想一想,是否可以选择某些优雅的声音,以提升胎儿性情的纯度和智慧的高度?关于刺激脑神经,有科学的证明,较易取信于人;至于性情不性情,智慧不智慧,是不很明确的,我们或许只能够通过一种感应,姑且相信。不过,我们可以换一个方式思考,我们问,如果我们这样做,有没有坏处?因为虽然我们不能证明有好处,但我们都知道并没有坏处。也就是,你如果采用优美的、有高度智慧内涵的声音,是否真能端正他的性情,开发他的智慧?不知道!但是,只要知道至少没有害处,我们就应该做,至少值得做了。基于人生的聪明与智慧两方面的开发,我们提倡要给胎儿丰富、优雅的声音,就这么简单。谁认为我们这样提倡不对,谁就不要做;谁认为我们这样提倡对,谁就非做不可。而且他会认为,全世界的人,都要这样做!
  丰富、优雅的声音是怎样的声音?有两种,一种叫做音乐──良好的音乐、天才的音乐。天才不世出,一个时代出不了几个天才,但是毕竟人类的历史悠久,是真有天才留下来的声音,这种声音真是难得的声音,杜甫所谓「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难得几回闻。」这种声音你不让你的孩子听,让他一方面成长脑神经系统,一方面启发他的智慧,你还听什么声音?另外一种可用的声音是经典的诵读。因为诵读本来是语言,语言变化万千,尤其是经典的文章,念出来,那更是琅琅书声,而且文章的意义无穷深远。近代人相信科学,总是有人会问:胎儿懂什么意思吗?我们应该说:不懂。如果又问:不懂有什么意义?我们应该说:纵使没有意义,总是没有什么坏处;但如果有意义呢?你能够替你的胎儿决定它有没有意义吗?科学是不能研究「意义」这种东西的,而且永远不可能研究,不是因为现在科学还不够发达,乃是科学有其先天的限度。人生的问题,是丰富而广大的,有些事,科学可以帮忙,有些事,科学是帮不上忙的。作为一个现代人,作为一个中国人,乃至做一个现代的西方人,一定要有这两个层次的见识,一定要知道心灵的整体,有些是归属于科学可以操作的,有些科学是不能操作的。假如你完全以科学为标准,你可能就把人生的另一半浪费了。而且那另一半,不是左右相对的一半,乃是上下高低的一半;你如果因为紧守了下一半,而浪费了上一半,岂不是更加得不偿失吗?所以,科学不是不可信,但我们只可以信它可信的部份,不要迷信。这样,做人才没有遗憾,这样,中华民族的文化才可以向前发展!

胎教的方法

  时机把握了,教材选好了,接下来,我们要看教法。怎么教?其实,所有的教育方法都是很简单的,只不过是「顺乎自然,合乎人性」八个字。什么意思?他现在是以听觉来吸收,你就用声音,透过他的听觉给他吸收就好了嘛。能听就给他听,不是很自然而省事吗?要给他听,我们先要衡量耳朵的能力有多少,尽情地让他听,才不致浪费他的生命,才能够把他的生命完整地开发出来。耳朵的听觉能力有多少呢?耳朵的能力是二十四小时、三百六十度开放的,所以我们应该在二十四小时当中,在三百六十度的范围之内,尽量让他听到人间最高明的声音,我称为「读经胎教」。做读经胎教出生的孩子,我们称为「读经宝宝」。如果,一个孩子能够接受这样的教育,我们刚才曾经表示,人生有某些基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。还有顺带一句话,人类的一些重要的基础能力,是在人生最早期的时候就应该奠定的。再加一句,最早期的教育,效果是百分之百的。如果是这样子的话,我们几乎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,一个人一辈子受教育,或说父母亲给孩子教育,其实只要十个月就够了!一个孩子能够在胎儿时期,接受十个月的良好的教育,这辈子他就顺理成章一路顺风,步上人生康庄大道了,这辈子就不必再烦恼教育的问题了,教育是何等简单而自在!不过说到这里,我要稍微谦虚一下,这里应该加一句:「信不信,由你」、再加一句话:「希望你信」、再加一句话:「总之你信不会吃亏,不信可能会吃亏!」
  我们应该可以用一个模拟,依照人类学,再往上一层生物学的研究,地球的生物,是从单细胞开始发展的,一直发展、发展,发展到现在我们所知道的,地球生物发展最高级的叫作人类。从单细胞到人类,生物的品级经过了很多层次的变化:单细胞、草履虫,然后,软体动物,再来鱼类、两栖类、然后爬虫类,然后再来是嵴椎类、哺乳类的禽兽,再发展、发展,发展到人类。这样从单细胞一直发展到人类,要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工夫。而我们的胎儿,在母亲的肚子里面,也是从单细胞开始发展,发展到人类,生下来,多久?十个月!十个月,等于地球几十亿年的发展的历程。所以胎儿也好像经过单细胞、软体动物、鱼类、两栖类、爬虫类、禽类、兽类……的发展,一直到生出来是一个人。所以,我们可以模拟地说,如果在十个月中做教育,几乎等于是几十亿年的教育。什么叫几十亿年,就好像宗教家所说的前辈子的前、前……前辈子,人有几个前辈子?不管以前有多少辈子,都可以在这一辈子的胎儿时期,完全扫净以前的罪过、以前的业障,重新生成一个最光明、伟大的孩子!什么叫因果?什么叫前世今生?在这里,你就可以转变因果!在这里你就可以替你的孩子造福!造大福!造天地之福!这个孩子生到你家,就是一个有大福气的孩子!这个孩子的福气是父母给的!我们要赞叹这样的父母!假如你没有抓住机会如此对他,你要终生遗憾,而且,你要背负永恒的罪过!
各位,当然这也是属于「信不信由你」的事,但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。我们推广读经已经十几年了,我们一直建议,如果哪一家有人怀孕,要给她这一种经典的教育。经典教育是这么容易,尤其在现代更是容易。在古代,要听到好的音乐是不容易的。譬如白居易,好不好他也是一个官员嘛,当他被贬到乡下的时候,他也难得听到一首好音乐啊,「岂无山歌与村笛」,是「呕哑嘲哳难为听」啊,听起来就难过啊,所以「今夜闻君琵琶语」,就「如听仙乐耳暂明」。他要听到一首好音乐,都这么难得,我们现在的孩子要听到全世界最好的交响乐团演奏,全世界最好的古琴家演奏,却很简单了。科技发达对我们人性的开展是有莫大的帮助的,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个时代的方便,所以,要让孩子接触这么良好的教育内容,非常简单,只让他听。怎么听?如果父母问,我是不是要去学演奏,才能有音乐给我孩子听?我看算了吧,等你学好了,你的孩子都老了;如果父母说我要亲自读《论语》给他听,那固然不错,但是他的耳朵二十四小时都可以听,你能读二十四小时吗?所以我们利用现代的设备──播放器。准备两架播放器,也可以准备三架,因为一架播古典音乐,一架播中文经典,一架可以播你所喜欢的外文的经典,比如英文,或者德文,或者法文,你希望你的孩子除了生长在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之外,你还希望你的孩子,从前、前……前辈子带来英文的能力,你就给他听十个月的英文,他出生以后,你会觉得他上一辈子好像是个美国人。三架机器不要放在一个地方,放在一个地方,有人到你的家里,会以为你是在卖机器的。因为耳朵有三百六十度的功能,所以放在不同的地方。会不会干扰?假如大人在思考,在写文章,可以把语言关掉;假如你还嫌音乐太吵,也可以把音乐关掉;这是为了大人着想。我们的孩子是不会受干扰的,为什么?因为我们大人是以注意力来学习,而幼小的孩子,他没有注意力,他没有注意力不是他比你差,是他不需要用注意力来学习,等到你需要用注意力来学习了,你已经快完蛋了。
什么叫注意?「注」,就像水壶把水倒到茶杯,像悬崖上的水从缺口一股冲下来,叫作「注」。所以,「注」是汇归贯入的意思。「意」就是我们的意识,我们说:「注意!」就是请你把你的精神意识集中在这里。我们成人必须「注意」才可以学习,你能注意到多少东西呢?当然是注意在一点上,所以你在注意的时候,整个世界对你来说只剩下一个点,其他通通在你的生命之外,你不是显得很笨拙吗?而我们的孩子,越小的孩子,越不需要注意,他也不必张眼睛、不必提耳朵,什么都不要管,他就在这个地方,四面八方所有的资讯都进入他的生命当中,而且进到他生命的深处、深处、深处、深处……越早期进入得越深,越深就等于地基打得越深,成为一辈子的基础。你越长大你就越浅、越浅、越浅……浅到口鼻,浅到你的生命都快憋死了,这个时候你才来注意,会有什么前途?所以,各位,从今天开始,不要再轻视你的孩子了!不要再轻视我们的婴儿,不要轻视我们的胎儿,一直认为「他懂得什么?我懂得比他多!」我告诉你,你这样子比较啊,真是愚不可及!人生不只是注意,人生不只是理解,人生还有很重要的能力,人生在理解之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学习;这些重要的学习,往往在非常早期的时候,就要完成。因为你的生命之门会关闭的,我们如果只注意培养浮在人生表层的一点点的「意识」,那下意识、潜意识,佛家所谓的阿赖耶识,什么时候接触到呢?什么时候可以在那一点上转化人生呢?我们如果都在头壳皮上转转转,你的生命又能够有什么长进呢?
  所以各位,人生重要的教育,老早就要教完了,十个月就要把一个孩子教成天才了,因为胎儿正是人类一生的天才时期。天才的时期,用天才的声音,就刚好配合他生命的成长的阶段。现在,一般人不了解,没有给他经典的教育,他并不是就没有学习,因为世界上任何的声音都对他有影响,只是,你的声音是什么声音?假如你住在山野中,山野有自然的声音,那还不错;但是,只有自然的朴素,没有人文的丰富,还是不够的,还是很可惜的。更不堪的是,不只没有自然的环境,你我所在的环境,到处都是些无聊、污染的声音,尤其深圳离香港又最近,那个「呯」啊「彭」啊的流行音乐,那些靡靡之音啊,在你不自觉的时候,一直在干扰你的孩子,这个孩子还没到世界上,就已经被我们这个不良的世界严重污染了!而且污染到那么深的地方,他一辈子都洗涮不掉。凡是所做,必留下痕迹,在那么早期所做的,他留下痕迹不是一层灰啊,乃是刻骨铭心,拂都拂不去,影响一辈子,甚至影响到下辈子去!所以各位,一定要懂得人性,做得好,一切都好;做不好,你和他就终身受苦!一定要懂得人性,才能给孩子创造福气。
  声音二十四小时不断,因为你睡觉,他不睡觉。我们推广了这么久,已经有那么多读经宝宝,从来没有一个是发疯的,他们都聪明可爱。所以各位,你不要烦恼了,如果在理论上不敢相信,已经有成千上百的人做了白老鼠,请各位一定要多多吸收新的知识、新的资讯。大家现在看不起读经,因为读经在中国不是主流,在外国呢更是闻所未闻,现代人就是势利眼,以多取胜。我们已经有那么多的资料,几千页的资料,都在网路上,没有人要去看,没有人去问一问,到底那个孩子在哪里,实地去看一看。譬如深圳有没有读经宝宝呢?当然有!已经是几十、上百个这种孩子了,可能在离你家不远就有这种孩子,为什么不去看一看呢?而凡是做读经教育的家长,一定乐于分享,知无不言,所以你以后要去拜访读经宝宝的家庭,要预备至少三个小时的时间,因为对方会讲得眉飞色舞,不让你走,因为他的孩子实在太可爱了!太令家长喜悦了!因为这个孩子,让全家都觉得此生幸福无限!读经宝宝出生时特殊的表现,不仅是家长觉察得到,医院里面接生的医生跟护士,都会来问,这个孩子怎么跟人家不一样?你到底施了什么法?哪有什么法?就是读经法!
  最近我听说有一个母亲,从一怀孕,家里经典声音不断,日夜都洋溢着天才的声音,中国的、西方的,无所谓,《论语》、《老子》,轮流放。在怀孕期间,连家长都觉得很舒服很受教。后来要生产了,就跟医生说:「我希望这个孩子在经典声音中出生。」这个医生居然接受,告诉护士:「在我接生的时候,大家不可以说话。」旁边摆一架播放器,放着《论语》,子曰,子曰,子曰的,这个孩子就在《论语》的朗诵声中出生。在医院里面,一个礼拜,不曾哭过一声。大家会想,怎么孩子这么笨,笨到不会哭?不是!是聪明到不需要哭。你们可以去查一查,据说一个婴儿出生后,要几天,或者二十几天,或者一两个月,他的手才够放到嘴巴咬,用嘴吸手指;而这个孩子出生那一天,护士把他抱到婴儿房,他就开始在吸手指了。长得是相貌堂堂,人见人爱。我最近五、六天就住在他家,这一个刚出生三个多月的孩子,我几乎没有听到他哭过,不知道这孩子哭起来是什么样子。其实,这个孩子并不特殊,只是因为大部份的孩子,本来都是从天上而来的天才,但他们在一般家庭的母亲肚子里面的时候,就被我们人间的那些不良的声音,一直污染、污染、污染……污染了几十亿年,弄得他性情非常暴躁、心理非常难受。他出生到这个世界上是很失望的,所以常常要发泄情绪,于是我们经常看到一般的孩子,出生几个月之内,都是一直哭、一直哭、一直哭,因果报应啊!

出生后的教育

  虽然这样说,出生以后,难道不能做教育了吗?可以的。因为耳朵还在听,听觉神经还继续发展,所以有胎教的可以继续做;来不及胎教的,可以补做。基本上人类的听觉神经发展到三岁,就已经定型了,所以要让一个孩子有绝对音感,一定要在三岁之前完成音感的教育。什么叫绝对音感?就是对音感很敏锐,首先的能力是对音高的振动频率很敏感,一有不准,马上听出来;第二种能力是声音的混合,几种声音,几十种声音,甚至一百种声音一起发作,他历历分明。没有这种能力的人,就不能够做指挥家,所以指挥家是世界难得的人才啊,因为他的耳朵特别敏锐。这种能力,三岁就要培养完成。日本有一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,他很注意人类的声音,有一天发现有一些伯伯婶婶唱卡拉OK,唱得五音不全,那些人却唱得特别大声。他就想,这些人难道不害羞吗?但他深入考察的结果,发现,这些人不是他嘴巴唱得不标准,是他的耳朵听进来就已经不标准了,所以他自以为唱得跟刘德华一样。这些人的听觉神经发展不健全,他们对于音乐啊……一辈子没救了。首先,他已经不能够欣赏什么叫做优美的声音,什么叫和谐的演奏了,这一辈子不可能有这种感受了。你看,一个人本来在这世界上,是可以听到优美和谐的声音的,结果呢?因为他的听觉神经发展不健全,所以这一辈子丧失了这种福气。还有他的任何歌唱的表现,通通让人觉得难过,他更把难过传染给别人。你为什么要让你的孩子变成这种人,我问你?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变成这样呢?铃木镇一先生深入追查,发现原来这些人在三岁之前,都听老祖母唱不标准的儿歌长大,这个老祖母哼啊哼啊,今天哼的跟昨天不一样,明天又不一样,糟糕了,耳朵到底听哪一个,他的听觉神经受到重大的干扰,所以神经错乱,长大以后就只好这样过一辈子了。而且三岁之后,就已经不能改变了。各位,知道这个道理,你养孩子不是要谨慎一点吗?你为什么让孩子听那些不很标准的演奏,为什么让孩子听那些不很和谐的旋律,为什么让孩子听那些非常下流的歌词?何必呢?真的是何必!
  另外,出生以后,眼睛也开始起作用了,所以可以开始兼做视觉教育了。人类最敏锐的器官是耳朵,第二就是眼睛,所以要把耳朵跟眼睛的教育做好。而人类眼睛的视觉神经发展,也在很早期,乃至于在三岁前,就发展几乎百分之八、九十了。所以这个时候,要给他看尽人间最美的东西,包括世界名画,中国书法。名画名帖,变化万千,变化的东西刺激脑神经的发展,而名家所表现的优美结构,调和色彩,能够端正人的性情。所以零岁到三岁,耳朵跟眼睛一起快速发展,是人类基础教育的关键期。所以三岁之内最重要。但三岁到六岁、六岁到十三岁,都还是大有作用的时机,甚至一辈子,都可以继续做,都还有相当良好的效果。以前来不及做的,随时开始做──听尽世界名曲,看尽世界名画。
  为什么对音乐和美术的教育要讲这么多?因为它们有很重大的教育功能,它们不但是人类表现的精华,而且能剌激脑神经的发展,而且教法非常简单――能够听的时候给他听、能够看的时候给他看,这本来就是合乎自然的;而给他听最好的、看最好的,又是顺乎人性的。凡是顺乎人性、合乎自然的事,就是有效的、重要的,就是人生应该选择的路。现在,除了音乐美术教育之外,我们还要介绍另一种更为重要、有效,而必要的教育──文字的教育。
  文字,是人类重大的发明。为什么重大?我们看全世界的民族,凡是没有文字的民族,到现在还处在蛮荒时代;凡是有文字的民族,就有文明的表现,文字使用得越久,文明表现往往越丰富高深。全世界文字最发达,成熟最早,源远流长,一脉相承,最伟大的文字系统,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字系统!文字承载智慧的结果,没有文字,人类的智慧不能累积,所以一代代的文化相传,最重要的载体是文字。一个人,天生自然会使用语言,但是,只靠语言,他所接触的世界,就只有生活的周遭,没有高深的文化背景作为凭藉,他再怎么聪明,也只能有小小的长进,而他这小小的长进,也无法传下去。如果有了文字,便可以上下几千年,左右数万里,所以文字的学习,使我们除了生活的世界之外,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,叫做「文化世界」。我们当然要生活,但是如果没有文化的薰陶,我们的生活永远是在一个非常庸俗、卑微的境地当中。因此,给一个孩子文字教育,是教育的第一要务。而有关文字的学习,首先是识字。
  一个人从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学识字?要用什么教材学识字?要用什么教法教识字?这是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问题。当今的体制是六岁才开始教识字,用白话文教,一个字、一个字地教,我们这几代都是这样被教出来的。现在我们能不能请问一下,是六岁才可以开始吗?一定要用白话文教,一定要一个一个字地认吗?有没有人想过,我们人类必须要这样子学认字吗?这样学认字是最正确的最有效的方式吗?告诉各位,人类往往都很愚昧,这么关键性的问题,一百年来几乎没有人问过。而那些教育专家居然一直在奢谈其识字教育!
  所以现在,我们重新从自然从人性来反省,我们发现人类的成长,首先成长的感官,是耳朵,再来是眼睛,再来呢,是舌头──语言,讲话。舌头的活动,比耳朵和眼睛更为复杂,所以语言的训练,应该更具有教育的效果。因为,耳朵和眼睛只是接受的器官,耳朵只是听进来,放着;眼睛只是看进来,放着;但是舌头是表现的器官,头脑中,有了思想,才发为语言,而语言的发音系统非常复杂,从丹田、横隔膜、胸腔、气管、支气管、喉咙、到舌根、舌面、舌尖、牙齿、嘴唇、鼻腔等等器官,要完全配合,才能发一个音,何况人类讲话,是一连串的反射反应,所以舌头的训练,非常重要。一个学讲话的婴儿,正在建构他的脑神经网络,他的脑神经系统必须达到相当严整的状况,才能够说话。所谓智能不足的孩子,有一个共同的现象,就是不会讲话;他即使能听,能看,但不会讲话,还是白痴。有人说,一个孩子的智力只要达到会讲话以上,就可以培养成学者。何况再进一步,人类能够认字。什么叫字?字是能够思考的人,除了用语言表达之外,他还可以用形象表达。语言是自然就学会,不用教的,老天安排我们有语言的天才,并没有安排写字用字的天才,所以写字、用字必须经过人为的学习,要用心力,构造出另外更为复杂的脑神经系统,所以能够认字用字是人类的大本领。字本身没有声音没有意义,只是白纸黑字几个笔划,但是人类赋予它声音,赋予它意义,声音意义和字形联合起来,成为一个文字,而且我们可以运用它,运用得非常顺畅优雅,以至于超乎语言,这岂不是一个更为伟大的能力吗?大能力的完成,其实就代表教育的大功效完成。
  所以,大家常听说,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,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,而所谓「语文」,虽然包括「语」和「文」,但主要还是指「文」而言。因为「语」的能力的强弱,大家都差不多,但是「文」的能力的强弱,就差别很大。而且「文」好,可以提升「语」的内涵。所以,我们如果称赞一个人很会讲话,说他口才好,很关键的部份是由于他的文化教养高,而文化的教养大部份是从文字的阅读而来。所以,文字的学习和使用,是一种文化心灵的表现,而文化心灵,是比我们自然的、感官的发达更加地复杂。更加地复杂,就更有教育的意义,尤其在脑神经还在发展的时候,你有文字的学习,可以促进脑神经更进一步的发达,所以文字的学习使一个孩子比听音乐、看美术,还要更加聪明。
  文字的学习,从识字开始,但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识字,一向有非常大的争议。我们现在的体制学校,是六岁开始学,我们现在可以问,是六岁吗?大家想一想几岁可以开始学文字?告诉各位,最简单的答案是──眼睛张开就可以学识字了。怎么学?一个孩子用眼睛看到字和看到图画不是一样吗?所以先把字当图看。等到他渐渐有辨别能力的时候,他就能够辨识个别的字形,等到能够把字形跟声音联合在一起的时候,他看到这个字就念出声音。这能力是什么时候就有呢?依照李白认识「之」、「无」的故事,人类大概出生五、六个月,就有了辨别字形的能力。如果常拿两个字给孩子看,他虽然还不会讲话,但是他可以指出来,因为他已经能把字形和字音结合起来。至于要他把声音念出来,可能要一岁多。所以,理论上,应该在出生以后,就给孩子认字。提早认字,不仅提早增进脑神经发展,并且可以提早阅读;提早阅读,就提早吸收知识;知识量越多,脑神经发展越良好,而且知识量越多,将来知识的累积可以促进我们的思考的能力和综合的能力,以及判断的能力,也就是整体学习能力、创造的能力。所以要一个孩子学习能力强,不仅要他的脑神经发达,还要脑神经能够统合运作。
  能够统合运作,认字是非常重要的训练,认字以后的阅读,更是重要。所以,这几年来,我建议,至少两岁到两岁半,就可以开始给孩子「读书」。所谓「读书」,是什么意思?就是看着字而读。在胎儿,婴儿刚出生的时候,他只能够听,等到他一岁多了,他能够开口讲话了,就可以带着他念。什么是念?就是他只模仿声音,大人念一句,他念一句,或者播放器念一句他念一句。念是先把声音听进去,在脑子里转一圈,再模仿听进去的声音讲出来,这是非常重要的训练,有重大的教育效果。到了两岁多,他不只是能够跟着念,他已经可以看着书跟着念,就是开始「读书」了,这时,不只耳到、口到,还要眼到,教育效果就更好了。而且读多了,声音能够跟字形结合,无形中,顺便就认字了。认字多了,就可以阅读了。
  我们教孩子跟着声音念书,更进一步教他看字读书。念什么书、读什么书呢?现在体制是让他念白话文、读白话文。什么白话文?就是他懂得的文章,这也是受杜威「生活即教育,教育即生活」的理论的影响。现在,我们想一想,是不是一定要念、读这种文章呢?我们可以不可以改变另外一种想法呢?什么想法?我们让他念有高度意义的文章,而不必急着读跟生活结合的浅度的文章。因为浅度的文章,对人类的知识和整体思考力并没有良好的效果,最多只是认得那些字。而高度意义的文章,也有字,他也能够认字,而那些文章,存在他心里面,可以作为一生文化以及文学素养的基础。语文能力的习得,是从不懂,学多了就懂;例如讲话,是从不懂,一直听啊、听啊,讲啊、讲啊……听多了,就懂了,讲多了,就顺了。文字也是,从不懂,一直学、一直学,学了很多了,把这些非常高深的文章读多了,他的生命日渐成长,他也就渐渐了解其中的意义。从什么地方了解起呢?从他能了解的那一部份开始了解。而他能了解的那一部份不是我们能规定的,不是教育学者们能安排的。
  现在全世界国家的教育部都请学者来,要他想一想,我们孩子第一句话学什么,第一课学什么,一年级学什么,二年级学什么……这是在残害人性啊!因为人的生命是一个奥密,人的生命先了解哪一句话,这是人类不能够猜测的,现在让全国的孩子都同步认那些字,读同样的文章,这不是在害人是什么?所以各位,不要把生命看肤浅了,不要把生命看成计算机。所以我们应该给他最高度意义的东西,因为低度意义的东西,不要学就会。我认为对于教材的选择,有一个最重大的原则——他自己会的就不需要教,他不能自己学的才需要我们教。他不会的是什么意思?是高深的东西。高深的东西我们教了,久而久之,他自己有自己的领会,他一有领会,对那些低浅的东西,自己就会了。所以我们的教育要注重笼罩性,我们只教高的,就笼罩低的。学那些低的,等于是浪费时间,因为不学也会,或是过了一两年不教就会了。现在我们所教的是,他不学就一辈子不会,乃至于几辈子不会的东西。所以,我们教他「读经」。什么叫「读经」?听是听经典,念是念经典,读是读经典。
  那什么叫经典,用哪些作教材?我们刚才说,高度的学习可以涵盖低度的学习,高度的会了,低度的自己会。所以不要从低度学起,因为你的生命有限。如果从低度学起,你到十三岁的时候,人类语文能力的关键期就过时了。你学到十三岁,只学到会读白话文、会看报纸,你这一辈子就完了。读经的孩子,一定会白话文、一定会读报纸,因为白话文是我们日常生活运用的;只要认得字,我们就会读白话文,只要会写字,就会写白话文,所以白话文是不必教的,谁教白话文谁笨,把孩子教笨,而且笨一辈子!
  因此,我有一句不该说但一定要的话:「白话文要退出小学的校园。如果小学一直教白话文,中华文化就要毁灭!」因为十三岁以前,是我们人类一生语文奠定的恰当时机,我们语文要在此时奠定好基础,供将来一辈子所用。请问我们一辈子要用哪些语文?我们要能够读五千年的文章,我们要能够接受五千年的智慧!而五千年的文章都不是白话写的。为什么?因为五千年来的文章都没有那么肤浅,没有那么无聊!肤浅而无聊的文章不会传下来。所以我们现在中小学所读的那些书,基本上都是肤浅无聊,都是要丢掉的。你看,每一年过年的时候,家家户户大清扫,清扫得最干净的,就是小学课本了。清扫出去的东西不就叫作「垃圾」吗?我们让我们的孩子读垃圾,读了六年,这个人就变成垃圾人了。那些书还要教吗?
  我举一个例子……在大陆,要举例,最好是举台湾的,因为这个例子是个笑话,拿台湾来说笑比较没事。我是师范学校的老师,我的学生是要去教小学的老师──所以,我是老师的老师,以后遇到我要恭敬一点──我的学生四年结了业,要有一年的实习,我要去考察他的实习,这时,他要做教学的观摩演示。这些学生都很紧张,要写一大堆教案,预备好几天,有时还要彩排,才敢上台。他当然准备得很丰富,教起来都还不错,我的评分都给很高。教学结束后,有评鍳会,往往要我做总结,我常说:「今天的教学,从准备工夫、教学技巧上看非常成功,我给他一百分。但是教学的效果,对孩子的影响,我给零分。」我知道,一般的督学以及师范学校的老师,甚至所有校长、家长去看一个教学演示,从来就没有像我这样打两种分数。第一种分数是看教学的态和技巧,大家都看这种,但我还看另外一种。我问:「你这节课教了之后到底对孩子有多少好处?」这是从来没有人注意没有人提问的问题。奇怪啊,后面这个问题不是比较重要吗?所以我专门注重后面一个问题。如果一个老师做了那么多准备,教得那么热闹,而教学效果等于零,又有什么意义呢?
  我为什么说教学效果等于零?现在跟大家描述一下,让你也来评评分。我去看那个老师教的是第一册第三课,那一课的课文,题目叫「大风吹」,课文是这样――我一下就会背了呵――它说:「下课了,下课了,我们去玩大风吹。大风吹,大风吹,大风不停地吹,我们不停地跑。」完了。我看这个老师把这一课编成的教案,原来编成了五节,今天他所教的是第四节,以后还有一节课要教啊!所以我很佩服这个老师,像我就没办法,我教两分钟都教完了!他要教五节课,你可以想见他教得多痛苦啊,学生学得痛苦啊!但,这是教育部规定的,全国老师要照例实施的。各位,你不要认为是台湾的例子你笑,我看你们这里也差不多。可怜哪!可怜哪!所以啊,各位爱孩子的家长啊,你一定要去翻翻你孩子的课本,想一想,整天学这些做什么呢?你不要认为老师很认真教,佈置很多作业,作业都改得很仔细,孩子好像也有些长进,你不要只看这个外表啊!那些东西本来是不用教不用学的。孩子在六岁到十三岁的时候,是人类语文学习的黄金阶段,我们却通通教这样的东西。结果,到了十三岁,一辈子只能够读报纸、小说,不能读经、史、子、集!你还像一个中国人吗!

复兴民族文化从提高民族的语文程度开始

  如果我们想要复兴民族,先要复兴民族文化;民族文化要复兴,先要提高民族的语文程度;想要提高民族语文的程度,必须有合乎人性合乎语文教育规律的教育啊!如何合乎人性合乎语文教育规律?最关键的是,不要问他懂不懂!为什么?因为人类学语文不同于学数学、科学,学数学、科学要管懂不懂,学语文是不需要管懂不懂的,学多了、学久了,就懂了。譬如,请一个外国人直接用外文教一个中国孩子,五、六年下来,他就会外文了。何况教中国人学中文?用最高度的文言文教我们的孩子,教五、六年,他就拥有了读文言文的能力了。当今,体制学校以教数学科学的方法教语文,教一句,就讲解一句,让他懂一句,我们就考一句,我们的孩子学了一辈子中文,落得个「全民中文程度低落」,到底是谁的过错?
  现在国民普遍都认为文言文会很难?文言文难吗?我常常问一群听众:「文言文难吗?」大家都说难。我再问:「哪一本书最难?」大家七嘴八舌,最后一致的共识:「《易经》最难!」我就问:「说《易经》难的人请举手!」全体举手。我再问:「读过《易经》的人举手!」没有人举手。我说:「那你怎么知道《易经》难?」大家傻眼了。如果找一个人来追问,既然没有读过,为什么说难?他会说:「听别人说的。」我问他读过几年书?他说是大学毕业。大学毕业的做人水平是这样子吗?这样容易地人云亦云吗?这叫自欺欺人!这就是现在的中国人――五四以来的中国人的特质――盲从!自己欺骗自己,又欺骗别人。如果有人敢说:「我亲自读过,真的很难。」那我就再问:「老兄,请问你读过几页?」他会说「我读了两页,没有一句懂的,可见很难。」我说:「你懂得的在第三页,你为什么不读下去呢?」所以如果我现在问大家:「《易经》难吗?」你千万不要随便回答。你应该说:「我不知道。」为什么?「因为我连读都没有读过。我很惭愧,我不知道。」你该这样讲话啊。其实,《易经》难不难,是个比较的问题。《易经》的程度高,而一般人的程度低,所以对这个人来说,是很难。假如一个人,程度相当高,《易经》就不很难;而如果语文程度非常高,那《易经》简直太容易了。你为什么不让你孩子的程度提高,为什么让你的孩子程度永远这么低?他到了二、三十岁,还跟你一样。如果中国人一代传一代,都认为《易经》很难,中国还有前途吗?
  要让你的孩子,语文程度高,怎么办?只要在语文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,用高度的语文教他,他将来就有高度的能力。哪些是高度的语文?经典就是最高度的语文,但经典中还有经典,我把中国的经典分成四个层次,从最高度讲起,第一个层次是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,中国人不管是几岁,要读书,就从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读起,没有例外。我常去学校推广读经,有些校长非常感动,过了几个月我再去看,校长说,我们全校已经开始读经了。我问,你们读什么?校长说,一、二年级读《三字经》,三、四年级读《弟子规》,五、六年级读唐诗,问他为什么这样安排?他说:「因为教育必须循序渐进。」我也循序渐近啊,但我的循序渐进不一样,我的循序渐进是,第一步,不论胎儿、婴儿、幼儿,乃至于八十岁的老人,中国人开始读书,第一本书叫作《论语》。一步到位,把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读熟了,中国五千年再没有你不能读的书,这是最有智慧的读书法。从低度的书读起,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!假如还有时间,想要再读,可以读第二层次的书——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。假如还有精力,再进到第三步——古文、唐诗、宋词、元曲等文学类的经典。其间行有馀力,在读经的空档,当然可以随便读读《三字经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百家姓》等这些所谓童蒙书。这些童蒙书读读也可以,不读也罢,那些书营养太少,不要当真,因为它里面没有「真」。不过它总是比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的营养还多一点。近百年来的小学语文课本,是天下间营养成份最少的书了,虽然不是一无用处,但,既然营养这么少,我们相对的,老师不必花那么多精神来教,学生不必花那么多时间来学,那些书,让孩子随便看一、两遍就可以丢掉了。
  所以,还是老话,该怎么做就怎么做。高走的我们高看,低走的我们低看、该用功的教材要用功,不必用功的教材不必用功;我们功夫与教材的价值两相对应,这也是科学精神啊!这样你就安排出你教材的顺序了。一个两岁半的孩子,你要教他读书,第一句话就是「子曰:学而时习之」,没有别的了。从别的教起,通通都是糊涂,通通都是自我障碍。至于教学的方法更要顺乎自然,就是只能听的时候就只给他听,能跟着念的时候就带他念,能看字读的时候让他看着书读。尽量反覆地听,反覆地念,反覆地读,叫作「读经」。到了「看字读经」,要用耳朵听、要用眼睛看、要用手指,要用心认识字形,想到字音,还要用嘴念出来,这叫「耳到、眼到、口到、心到、手到」,五种心灵的能力一把抓,真是最具效能的教育了。而在儿童期,人类的精神力气正是蓬勃发展的时候,所以,你这五种的官能,一起训练,他反而兴致高昂,愈学愈想学。如果已经二、三十岁,四、五十岁了,精力日渐衰退了,要叫你这样做,你就精力不济疲惫不堪了,所以一定要把握时机。儿童正是模仿的时候,正是语文发展的时候,儿童正是全盘吸收的时候,儿童正是储藏记忆的时候,也是准备长期醖酿的时候。所以他能够吸收就给他吸收,让他储藏,放着就好。他生命在运转,他所收进来的东西,会在生命深处自我醖酿,这种醖酿是老天的力量在运作,现实上的生命是不必费力的,所以人是不会疲倦的。不论白天晚上,时时刻刻都在运作,什么时候运作好了,遇到恰当的状况,忽然间融会贯通,从心里自然流露出来,那就是功力,那就是智慧!你不要烦恼功力和智慧在什么时候可以表现,你只要给他含有智慧的文章,反覆地读,就可以了,其他都不要管,也不是你管得着的。因为他现在的重要能力就是吸收,他吸收了自然会储藏,如果反覆诵读,便储藏得非常巩固,叫作记忆,而记熟了,便终生不忘。千万不要认为记忆是死的,记忆如果真是死的,但只要人的生命是活的,记忆下去的东西,自然会有来自天地宇宙人性的力量天天在运作,终有一天,它活出来给你看。
  从五四以来,很多名人告诉我们,读经,都不懂,是死读书,背多了,会变成书呆子。告诉各位,你只烦恼他肚子里没有学问,你不要烦恼他不懂。就好像你应该烦恼他的银行里面没有存款,不要烦恼他不会花钱。你不给孩子存款,天天问,我让他存了那么多钱,将来这些钱他会用吗?你天天问这个干什么呢?有人举证说,你看,不是有些古人小时读了经,长大以后,只会背书,也不会用,变成一个书呆子!告诉各位,这一种人是很少的,一万个读书人里面,没有几个是书呆子。而他为什么会变成书呆子?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本来资质就不够。这种资质不够的人,还好背了几本经,还可以成个「书呆子」,如果这种人没背过书,就变成只有两个字――「呆子」!书呆子已经不错啦!我们国民都是呆子啊,你还笑书呆子吗?另一个成为书呆子的理由,是古人常常一辈子不出门的,安土重迁的观念,加上交通不发达,也没有电视、也没有报纸、也没有计算机,甚至买一本书都难得;乡下人想看一本书,都要借书来抄的,所以他们只抄要背的书,其他什么书都没有,你知道吗?我们现在资讯这么发达,饱读诗书的人,还会有书呆子吗?所以各位,不要再被胡适之所骗了,不要再被鲁迅所骗了!你就勇敢地教吧,你不要烦恼他什么时候懂那一句、什么时候会懂这一句,你会突然间发现,咦?他怎么好像懂得一些了,再过一阵子,咦?懂得越来越多了,而且突然间会冒出一句几乎不可能从这个小孩子出口的话。这就是生命!生命是个秘密,你不可以把生命拿来安排,瞎安排!
  总之,我们这样教他,只用经典、只教他读,读的遍数多了,他就会背。会背了,那些经典,无形中会释放出它千万分之一的能量,虽然只是千万分之一的能量,就已经大大地增长了他的语文能力,叫作「语文的敏感度」。大家都知道,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,提升了语文的能力,也就提升了学习的智慧。所以读经的孩子,不只语文好,所有功课都好,将来成为好学不倦的学者。而经典的内容又是圣贤之教,又是伟大的文学作品,日渐醖酿,对人生的智慧将有重大的启发。有学问有智慧,总起来叫作文化教养,叫作人生素质!所以,白话文可以不教,因为不教就会,经不可以不读,读经了,什么都有,不读经,什么都没有!

读经教育的要领——及早读经、老实读经、大量读经、快乐读经

  现在天下间读经的风气日渐展开了,有许多家庭学校或私塾开始了读经教育,因为不是体制的规定,所以人人就着自己对读经理念的体会,有自己的一套,但并不一定都合乎要领。读经教育有要领吗?教育本来就是家长和老师自己的事,应该是自由的,但依照人性、依照教育的原则,总应该有些衡量的标准。我归纳读经教育有四个要领,这也是衡量一个人做读经教育是否到位的四个标准。第一个要领是,「及早读经」,越早越好。荀子说:「天地始者,今日是也」。所以,从你明白的那一天开始,是最早了,你不能再早了!第二个要领是,「老实读经」,老老实实,越老实越好,不要耍花样,不要想那么多,生命不是你能随便想的。我们认定一个方向:我的孩子是活的!──你要看看孩子是不是活的啊,如果孩子是活的,读了经就有意义,所以我就老老实实地读。这里所谓的老实,其中有两个要点,第一点,老老实实从最高度的经典教起,不要随自己的意见弄一套——唉呀,我先教《三字经》还是唐诗?唐诗是先教古诗还是绝句?……你的意见太多了!所以,该教什么就教什么,教真正的「经」,从《论语》开始教吧!第二个要点是,「老老实实该怎么教就怎么教」──就是一直读、一直读、一直读,不要问他什么时候懂,甚至也不要要求要背起来。所以我提倡,「一百遍读经法」,只是把经文或者一次,或者分次,总计念一百遍。现在有的老师要学生念三百遍,乃至五百遍。总之,最好让他念到终生不忘。而一个普通资质的孩子,念一百遍就会背,既然会背了,还让他念三百遍,不是浪费吗?不然。刚才讲过,凡是经过我们的眼睛、耳朵、舌头的,你多念一遍,就把你的头脑清洗一遍——这是最好的洗脑——又因为所读的是经典,所以遍数越多,在心中盘旋越多次,他将来融会贯通的机会就越大,所以不会浪费。假如是「大风吹,大风吹,大风不停地吹」的这种句子,永远不会产生意义,既无所谓温故知新,更无所谓融会贯通,这文章多读一遍,都是浪费,这种文章读一遍就好了。所以,好书不厌百回读,乃至于「读她千遍也不厌倦,读她的感觉像春天」。这叫经典。所以经典是可爱的,经典是亲切的,经典对我们的人生意义之重大,那是说不完的。假如我往下再发挥,要到今天晚上八点,大家才能回家,所以,我不再发挥下去了。
  各位,老实读经吧,第一个老实,你就把真正的经典直接给他读,你不要考虑他懂不懂,他连自己懂不懂都不懂,他也不关心自己懂不懂,你考虑那么多做什么?只有我们大人才知道懂不懂,你为什么要以大人的心态限制他?所以要老实读经,读真正的经。第二点,只有读,就是这样读,一天读八个小时,没有故事、没有游戏、没有花俏。这样才能把他的生命尽情地开发出来,他的现实生命才能够跟内在生命打成一片。一般人的生命是分裂的,内在的清明的生命被遗忘,被压缩,沉沦在生命很深的地方,被黑暗所包围。而外在的接近动物的生命呢,一直被激发鼓动,一个人就枉费来世间一趟了。所以老实啊,老老实实地读,把生命的真实情感读出来,如果连这么枯躁乏味的书,都读出兴趣了,天下还有没兴趣的事情吗?所以读过经的孩子个个都好学不倦,看到什么想学什么,尤其喜欢看书,现在他能看什么书?看所有白话文写的所谓「课外书」。不过,读经的家长和老师却不鼓励他看书,反而禁止他看书,为什么?要看那些白话文的书,太容易了,但他好奇心一来,想读更多,就佔了读经的时间。要记住,读经的机会并不多,稍纵即逝,现在正是读经的时候,应该赶快读经,才是上策。如果一个孩子六、七岁时,没有看过白雪公主的故事,他读经到了十七、八岁,想要看白雪公主的故事,那时满肚子都是学问,来看白雪公主的故事,会了解得更好,而本来的七个小矮人不会变成八个。但是,六、七岁的时候不读《论语》,到十七、八岁才想读,学习的心理已经不适应了,纵使勉强读了,效果也不一样了――虽然「学而时习之」五个字读起来声音一样,但现在才读和从小就背过的两个人,其心中所感受的意义就不一样了。
  原来知识和智慧的学习方式不同,读经典跟读课外书的时机不同。现在整个世界都在提倡阅读,我们中国只好跟着提倡。一般人以为学生喜欢读课外书就了不起了,我告诉各位,眼界越高,看的风景就不同,我们读经的家庭,不鼓励孩子读课外书,因为那些书是没什么意义的。不相信?我们打打算盘,一个小学生六年里读了跟他身高一样高的课外书,而另一个人一本也没有读过,但他把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唐诗、宋词、元曲、古文通通放在肚子里,到了十七、八岁,要读那些课外书,要花六年吗?不要!甚至连一秒钟都不要,因为这些书他不屑一读,不屑!所以,我建议我们孩子读的第一本课外书,最少是《古文观止》,或者是《资治通鉴》,要不然就读《左传》、二十五史。前几天我才接到一个老师来了电话,她说她以前所教的那个读经的孩子,小学三年级的时候,就已经在读二十五史了──中华书局出的文言本二十五史。后来《史记》也读了好几遍,《资治通鉴》了如指掌,现在是初中一年级,他准备明年去高考。他常跟朋友说,他不喜欢卡通人物,他喜欢历史人物,因为卡通人物没内容。各位,眼界要提高一点啊,要不然你的孩子啊,就沉沦在庸俗的世界中了。要把他提起来,让他看到天地的光明,你就用光明的东西,让他吸收,引发他生命的光明。所以,老实读经吧!信不信由你。信了就做,今天开始做!不信的请你不要做!信一半的就做一半;信一成的你就做一成,做一成也很有效,有做就有效,念一句都有效!全中国十四亿人口,每天都念一句经典,每天都念十四亿句经典,我们可以拯救地球!这叫老实读经。
  再来,第三个要领是「大量读经」。刚才已经顺带着大略说了,大量,越大量越好。大量是什么,第一,是读的字数多;第二,是读的遍数多。刚才说一百遍、两百遍、三百遍、五百遍,字数越多,遍数越多,将来,他的基础越宽、越厚。而我们要知道,愈是大量,所花的时间就要愈多。所以看看你对经典教育的信赖度有几成,你就要花多少时间。你完全信赖经典,就是整天只有读经,一天读经六个小时、八个小时,最好十个小时,读它十年,这一个人,终生幸福!不这样做,十年之后,再也没有机会了!讲个笑话:据说西藏,有一种宗教的制度叫作「活佛认证」。「活佛」就是转世的修道人,往往两、三岁时被认证,就被带走了。有人怀疑地问,认出来的是真的吗?他们说,应该不会错,因为有很多的迹象印证,所以不会错。若有人抬扛追问,如果万一认错了,怎么办?他们说,我们大概都在三岁、四岁时就认证了,就带回来坐床,让大家礼拜他。其中有个最重要的设计是,请最好的老师!做最好的教育!什么叫最好的老师?就是请一个真懂教育的老师来教。什么叫作最好的教育?就是读经、读经,整天读经,一天读经十个小时,而且要读十年。他们说,如果不是活佛,也变活佛了!所以不要问你的孩子天生聪明不聪明,是不是天才,不要问这个,这个不是你所能主张的,你能主张的就是让他老实、大量读经,读它十年。
  我们要掌握我们所能掌握的,要做我们所能做的,你不能做的不要妄想!不要妄想老天给你家生个天才。我们好好做自己应该做的,做完了,纵使孩子依然愚昧,依然不长进,我们已经尽了力了。纵使有缺憾,那缺憾可还给天地,在我已经无所谓缺憾,这叫心安理得。家家户户都心安理得,家家户户都幸福,我们对得起孩子,孩子也知道我们是尽了力了,孩子感恩父母,这是我们所能做的。但要不要做,是由你做主,不是由我做主,我不是教育部,教育部也不能完全决定。现在教育部掌握全部的教育机器,这本来是不应该的啊,除非教育部敢于宣佈,「我所做的是天下间唯一的最好的教育,只有按照我的教育,才能把你的孩子都开发到最圆满的地步。」除非教育部敢这样宣称,要不然,教育部就不应该垄断所有的教育管道,要让家长发挥相当的教育权,家长要分点教育的责任。在当今体制之内的学生家长,我不敢说一定要给孩子多大量的读经,但是,你可以「尽其可能」。说不定你自己愿意了,你的另一半不愿意,所以以后我演讲,应该做一个规定──夫妻一起来,才让他听,要不然不让他进来。因为如果只有太太来听,听得心中汹涌澎湃,回去跟他先生说,唉呀,我今天听到一个教育道理,怎么样怎么样……这先生会摸摸她的头:「感冒了吗?」「吃错药了吗?」「你被洗脑了?」这时候你应该很勇敢地说:「对,我被洗脑了,现在我头脑变得很清明。」
  让孩子读十年吧!但是,没有福气的孩子,是不可能的,他遇不到这样的父母,则连开始读的机会都没有。所以我常警告那些还在空中飞来飞去的生命,说:「你要看准啊!哪一个家庭能让你读经十年才去投胎,千万不要投错了!」这种劝告是真心的啊!父母掌握了胎教十个月,又掌握了至少三年,这是人生的黄金时代。所以日本铃木镇一先生说的话,我非常赞同。他说:「任何孩子都是天才,哪一家的孩子不是天才,是很特别的。」一般人不以为然,他们觉得大部份的孩子都是庸才,只有少数孩子才是天才,天才是特别的。铃木先生说:「任何孩子本来都是天才,但这些天才的孩子,如果被庸俗的父母,用庸俗的教育手段,教他几年,就变庸才了。假如父母还没有能力把孩子硬是教成庸才──因为要用很大的力量才能把天才压下去,所以父母往往还没有能力把他的孩子教成庸才──再送去学校给老师教几年,就必定成为庸才了!」所以各位,对教育的了解不了解,那是决定你的孩子教育成功不成功最重大的因素。教育成功不成功,往往不来自于老天给这个孩子多少秉赋,秉赋是可以修正的,是可以弥补的,这是老天留给我们的重大机会!所谓赞天地之化育!我们一定要把握机会、用对方法,在天地的狭缝中把握到人生的诀窍,我们就可以得到全部!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人性,对读经教育才不会再有疑惑。
  至于读经十年,读哪些呢?在现代的世界,我们不只要读自己中文的经典,世界上还有很多民族,刚才说,凡是有文字,而且文字流传很长远的民族,它就有文化。果然,我们以前遇到印度文化,他们也有文字,文字流传久远,他们也有圣人──释迦牟尼佛,还有许多的菩萨,都智慧高超,留下许多的经典,传到中国来。中国人要不要学?既然是智慧,当然要学!所以我们学,于是我们中国吸收了印度的佛教。从哪里吸收?从经典!所以你问学佛的人读什么书?他们就说我们读三藏,什么叫三藏?经、律、论,就是以「经」为首的经典。中国古人难道去读印度的儿童书吗?读印度的儿童书,读印度的小说,中国人的智慧会有多少长进?所以当然是读经典。现在我们又遇到了西方文化,西方文化也不简单啊!一百年来,我们高喊着要吸收西方文化,请问你怎么吸收?各位,要注意啊!我们吸收一个民族的文化,要从他的精神层次、哲学层次去吸收,才能深入到他们的心灵,知道他们学问的源头,从源头出来,衍化成什么样的结果。我们不要只学他们衍化出来的结果啊!现代的中国人短视近利,不如古人,对不起祖先啊!古人是从经典学印度的智慧,现在我们号称要学西方的文化,学些什么呢?我们是学他们的表现,而且往往不是好的表现,是一些垃圾的表现。所以一百年了,我们不了解西方人的真本事,不了解他们的心灵,因为那些心灵的东西,都记载在所谓的经典之中。
  五四运动叫我们全盘西化,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,通通教我们学西方,但没有让我们接触西方的经典,结果呢?中国人能够把西方学好吗?我看如此下去,再过三百年,依然是个落后的民族,人家西方人看不起你啊!说我们落后,说西方人看不起我们,还鼓掌,简直是……哼!感叹!因何感叹?现在中华民族要复兴啊,这种复兴,不是为中华民族着想,我们要为全人类着想啊!现在,全人类的心灵、全人类的智慧、全人类的文化,都在我们眼前,因为现在世界交通发达,资讯发达,我们要什么有什么!所以我们读自己的经典,我们读印度的经典,我们还要读西方的经典,然后造就一个完整的心灵。我们为我们的祖先争一口气,我们为全世界的人类做出一点贡献哪!所以我们读经的孩子不只是读中文,我们还要读外文。外文读什么?读外文的经典。我建议现在中国人如果要学外文,就读外文的经典。读外文的经典,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他们的智慧,用外文学他们的智慧,而兼着学会了他们的文章,也兼着学会了他们的语言。所以如果要学英语,不如学英文,英文会了,英语就会。要学英文,不如学经典英文,经典英文会了,普通英文就会了。
  学习,一定要抓住源头,读经的孩子读的英文就是经典英文。假如你想要学德文,就读德文经典。什么叫英文经典?是英国人现在也不读的书;德文经典是德国人也不读的书;日文经典现代的日本人也不读了,他们把自己的祖先忘记了。我们现在让中国的孩子都去读他们祖先的最高智慧,将来我们就可以……我不是说我们就可以领导世界,我是说我们就可以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,让世界人民共享。这叫和谐社会,这叫「和谐拯救危机」!你如果没有智慧,你能有心量吗?你没有心量,你能够服务于人群吗?你没有心量,你能够悲天悯人吗?你能够治国平天下吗?替自己争一口气、替自己争一口饭都还来不及了,你还能够服务于人群吗?所以各位,要让你孩子心灵开阔,眼界高一点,就让他读尽全人类最伟大的智慧。在什么时候读?在他还不了解难不难的时候,就把人类几千年最难的书全部读完!当一个人会计较,噢,那个简单、这个困难的时候,就代表这个人完了。所以,你回去翻开书,不管翻开中国的书,最高深的书,经史子集,还是翻开西方人的书,那些他们的经典,你翻开,你说,这个好难啊,马上判定——你,完了!我们小孩子在还不知道难不难的时候,把难的都放在肚子里面去了,那难的,一辈子就变得容易啊!这岂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?所以,读十年吧!
  第四个要领是快乐读经。如果以上及早老实大量的要领把握到了,那么读经自然就是快乐的了。一般人起初听说读经,马上会问,读经不是很枯燥吗?我们怎么让孩子喜欢读经?整天让他这样读,他受得了吗?他会有兴趣吗?他读那些不懂的东西,难道真的不排斥吗?这样做,不是在压搾我们的孩子,强迫我们的孩子吗?我请问,你为什么会这样想?为什么会想出那些可怕的场景?我告诉你,你被鲁迅骗了!这种质疑和烦恼,是以大人的心理来思考孩子,家长和老师们这样想,不但不了解人性,也不了解儿童心理。大家现在重新想一想,如果及早读经了,譬如胎儿、婴儿读经,有什么枯燥可言呢?枯燥的是父母自己吧!又,如果老实大量读经了,其中的快乐是自然产生的,而且不只是浅层的心理上的快乐,乃是一种深度的心灵中的幸福感!我们不要把人的生命看成像动物,只喜欢玩耍、嬉闹,一个人的生命,也喜欢安定、稳重,也喜欢光明、高尚。
  尤其不只是读的人幸福快乐,所谓教学相长,教的人也幸福快乐。因为经典的教学是那么简单自然,只要你不问他懂不懂,你就可以用最简单的教育方法,传授第一流的学问。你一句一句教,一段一段教,教了一段,让他背得滚瓜烂熟了,再教第二段;一段、两段连起来,然后一章、两章,一篇、两篇,到最后,整部书,从头到尾,一字不落,像行云流水,滔滔不绝,从生命深处流出来。你看这个孩子他的心灵受到多少鼓舞,多少薰陶,他会有多大的幸福!经由这种学习,开扩了他的心灵的广度和深度,这个孩子就有一种大将之风,他将来能够眼观四路,耳听八方。所以你要培养一种有自信的、有志气的孩子,气宇轩昂、眼光明亮的孩子,一定要懂得教学法。而这是他的天性,任何孩子都可以这样学,而且,他喜欢这样学,因为这种教育恰合人性。寒假班二十天,可以把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全文或《老子》全文背完,一个人有多少二十天被浪费了?人的生命的长进,才是最大的幸福!有了幸福,那些杂七杂八的电视、电动都不再引起兴趣了,他不再追求那些无聊的快乐,因为他感受过高度的幸福!但我们如果没有给孩子这种机会,他永远不可能知道他生命中还有安定稳重和光明高尚的本色,我们就障碍他一辈子了!

书院教育的规划

  那么读经以后要做什么呢?如果不会用,还不是书呆子一个?刚才说过,他自有他的了解与运用,至于了解到哪里,运用到哪里,那是生命自然的事。不过,是不是这样任凭自然发展就好了呢?我们总希望大学问能够起大作用,所谓「学以致用」。什么叫「学以致用」,不一定是现在学现在用。有的东西是现在学现在用,譬如白话文,譬如知识、技巧──总之,现在所谓科技教育,都是现买现卖的。而智慧教育是现在学,将来用;一辈子用、下辈子用,用到永远的下辈子、下下辈子,这是智慧的本色。所以,智慧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,从背诵经典开始,但不止于背诵。前期的背诵,还是为了将来的领悟和发用。背诵的课程是可以设计的、可以量化的,而智慧的领悟和发用,是长期的、无限的、默默中的,没有固定模式,也不可预测的。不过,我们为了帮助读经的孩子长大后能够顺利发用,最好还是要有进一步的教育。
  因此,教育的全程规划是,从胎儿到十三岁,依照人类这个时候的主要能力──吸收的能力,我们就一直给他吸收,吸收越高明的越好、越多越好、越熟悉越好。十三岁以上,人类的理解力开始正式运作了,也就是说,学问如果还没有打下根基,已经难有机会打根基了,因为他要表现了、他要思考了、他要讨论了,他要综合了、他要批判了、他要创造了。如果已经有了大涵养大储备,十三歳以后,他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,也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成长了,于是我们进一步要做另外一种教育,那种教育,我称为「书院教育」。书院是古人「讲学论道」的地方,饱读诗书的孩子,可以接受书院的教育,以成人成材。最近十年来,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一时还做不到大量读经,我才倡导开设读经私塾,劝社会上关心教育的家长,让孩子到私塾去上学,从三岁到十三岁,全天候读经十年,基本上可以熟背三十万字──中文二十万,外文十万。不管是英文、德文、法文,或是日文,总计外文十万──他的各种能力的根基大体奠定了,就可以用「书院教育」的方法来成就了。当然,如果太慢开始读经的孩子,譬如十二岁才开始读,可能要读到十六岁才有三十万字的经典存量,那也只好十六岁才进书院。总之,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大才,一个人想要成大才,至少必须有三十万字经典在肚子里,才可以接受培养。要不然,充其量也只能成就个小才。当然小才也不错了,所以我常说读经一句就有效,读一本更有效,但是要替人类的祖先传承文化,要成为对世界有贡献的大才,要有所谓「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」的大能量,至少必须有三十万字的经典做根基。我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福份,这只有少数人,一万个孩子里面有一个,就了不起了。所以,家里孩子已经长大的家长,你不要听到我这样演讲,回去就捶胸顿足。不要!只要他从今天起,能读一句就好。所以,我的教育观念是很活的,往下讲,可以讲到一句,往上讲,必须成为国际大才。
  我设计的书院的教育,第一步,是解经。我常听到有人问,你让我们的孩子读经,一直读、一直读,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,他不懂经文,到底有什么用呢?其实我们不是不让他懂,是因为他当时还没有能力懂,等到时机成熟了,当然要「解经」。什么叫解经?三十万字中,有中文二十万字,包括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古文、唐诗、宋词,大概总共二十万字。这二十万,每一篇都要会默写、每一个字都要会训诂、每一句话都要会解释、每一段都要会发挥,这样叫作解经。英文所背过的,不管是莎士比亚,还是柏拉图、圣经,总之,你背过了一本,都要会默写,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、每一句文法都要会分析,这样叫解经。这样三十万字的解经功夫要多久呢,读经的孩子能力大,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,一年到两年就解完,成为终身大学问的基础。这还只是基础啊,还不是大学问。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,要开展出去广泛地阅读。
  这一步工夫的用意,首先,要对于世界人类所有的学问,有大概的了解,不论东方、西方,所有的大家、大派,重要的书,都要读过。当然,首先是笼统地把握,包括哲学、文学、史学、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社会、军事、自然……各种的学问,透过所谓的概论和史学──譬如哲学概论、哲学史,文学概论、文学史,史学概论、史学史,社会学概论、社会学史,科学概论、科学史……等等——所有的学问,都取它的「经典之作」,也就是说,最好的哲学史、最好的哲学概论等等,都一定要认真读过,让他对每一门学问有一个大略的把握,渐渐在心目中形成整个人类学问的大系统,把每一门学问安排在它恰当的位置。接下去,要读各门学问里面重要的专书,这也是「经典之作」──经典分两层,一是属于我们要背诵的那些精读的经典,精读背诵的是纯粹而永恒的智慧,但,下降一层,还有许多我们要涉猎、要经过、要好好研究的所谓「经典著作」――人类有史以来的书,有些是相当重要的,它有原创性、它影响深远,那种书,不管是中国的、西方的,都要让他读过。中国的经、史、子、集,几千部书,我们最少要选一、两百部来研读。这些书不难选,古人也替我们选好了,我们如果加以再调整,也调整不到哪里去。比如,民国十七年的清华大学——清华大学是美国人用庚子赔款的钱来建立的,所以清华大学最出色的是理工科,学生最重要的出路是到美国去。你千万不要太过责备我们这些社会的佼佼者,为什么大学毕业之后,赶快往外国跑。因为近代的中国有一个传统,中国人自己认为我们的民族没有学问,所以必须去留学。我们只责备这些人为什么出去了不回来?我们不要责备他往外跑,因为好学是中国圣人的教训,孔子就教我们好学,只是孔子并没有教我们去留学以后就回头来骂我们自己的祖先──像清华大学这种洋化的学校,在民国十七年时代的学生,还有一点志气,他们想,我们不能只读读西方的书啊,我们中国的书总是要读一点啊!于是他们学生会就请学者,就着中国五千年,把最重要的书单开出来,好让学生们也读一读。其中请了梁启超,梁启超开了两百多部,说这些非读不可。大家认为,噢,太多了,读不完。梁启超再从中间精简出二十几部,包括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资治通鉴》……还有各种的重要的文集。说:「以上各书,无论学矿、学工程,皆须一读,若并此未读,真不能认为是中国学人矣!」所以,哪些是重要的书,古人已经替我们开出来了,如果梁启超之后,又有些重要的书,我们再加以调整就好了。另外,清华学生也请胡适之开书目。胡适之,本来是叫中国人不要再读中国书了,不要被中国祖先所害。但是当清华学生请胡适之开书单的时候,他也很高兴,因为这是他的拿手,他一口气总共开了两千多部书。梁启超就笑了,说,这些书有的我都没有读过,你叫一个学理工科的大学生读这些书?所以胡适之那个书目没有人去管它。我们现在所注意的是梁启超这一份书目,开得相当精到。一个中国读书的孩子,你最少要把这两百部书,全部读通,这样才有一点点中国学术的能力。然后西方的书呢?西方也有大书啊,伟大的书啊,也是在五、六十年前,芝加哥大学校长贺钦斯,他就提议,他们的大学生应该读一些伟大的书,great books,因为伟大的书代表人类的智慧,人类的智慧不管哪一科,到最后都是相通的,叫作「通识」,于是带动了全世界大学兴起了「通识教育」的课程。贺钦斯也从西方文化历史中选出了大概两百部大书。作为一个中国人,可能不需要读那么多西方的大书,但如果我们读经的孩子从小就有了外文读经的基础,也就是背诵了十万字外文经典,他看几十部英文大书,应该没有问题。我想从这两百部大书里面,再精选对人类历史文化有重大影响的一百部,让这些孩子通通读过。
  以上的功夫,还只是基本,打底用的,最后的阶段,还要让他读新儒家的著作。所谓「新儒家」,就是「当代新儒家」——中国历史上,儒家有三期的发展,第一期是先秦儒家,以孔孟荀为代表。秦汉以后,儒家没落了,魏晋时代是道家的兴起;接着隋唐,佛家兴起;虽然社会上所遵守的还是儒家的礼教,但是知识份子热衷追求的是道家的玄学,以及佛学乃至于禅宗。一直到宋朝、明朝,才有儒家的再度兴起,是儒家的第二期发展。自从明朝灭亡,满清入关,中国文化受到军事统治的压迫,大学问毫无精彩,只剩训诂的小学问。所以到了民国初年,才有五四这些读书人,出来讲一些对祖先大不敬,对圣人大不敬的疯话。其实,当时也不是一面倒,五四运动那一批人,总算起来,还是属于少数的,大部份的读书人还是尊重孔子、尊重祖先的。但是那一批人,因为用了海外归国的身份,胡适之从美国回来,鲁迅从日本回来,大家看到这些名头,以为就了不起了!还有他们擅于写文章,因为他们从小都是读经长大的,他们学问好。他们社会活动力很强,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,最主要的因素是,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对中国文化也没有信心,所以支持他们。于是我们以为当时的学者都要打倒传统,要全盘西化,其实不然。所以现在我们把历史还原,我们应该用很公正的心态看待我们这个时代。这个时代的中国人,本来应该站在自己文化的本位上,去吸收西方的文化,让人类的智慧融通起来;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的,如果我们用人性发展的全幅成就来成就他,一个人应该是有能力完成这种学问的,至少一个民族的力量总合起来,是有能力完成这种文化理想的。同样在五四时代,有一位熊十力先生,他一直怀着孤臣孽子的心,要护住中国文化,他有一句话非常动人,说:「誓此身心,奉诸先圣」──我发誓用我的身,我的心,就是我整个生命,奉献给先圣先贤。「誓此身心,奉诸先圣」,胡适之有没有这种心态啊?没有啊!鲁迅有没有这种心态啊?没有啊!所以我们应该尊敬哪一个人,要想一想啊!所以,由熊十力先生,就开出了当代新儒家的传统,熊十力先生有三个比较有名的弟子,徐复观先生,号称勇者,他很有义气;唐君毅先生,号称仁者,他很有包容性;牟宗三先生,称为智者,辨析清楚,系统严整。
牟先生没有做的学问便罢,凡是牟先生所讨论到的学问,就稳如泰山,后人几乎不能赞一词。牟先生学贯中西,在中国不仅是儒家,从先秦一直到宋明;道家,从先秦到魏晋;佛家,从印度的空、有两宗到中国的天台华严和禅宗;这儒释道三家了如指掌。而且牟先生的成就,不仅在中国的儒释道三家,他对于西方,他想透过康德,把西方文化吸收到中国来。西方人流传一句话:「康德以前的哲学,汇归到康德;康德以后的哲学,从康德开出去。所以,透过康德不一定有好的哲学,但是不透过康德,一定是坏的哲学。」所以康德在西方的哲学发展史中,承先起后,居于中心的地位。牟先生就看准了康德,他对西方的哲学,以康得为入路,放射到其他的哲学系统,然后老老实实地把康德引介到中国来。怎么引介?他翻译康得的三大名著──三大批判。康德是德国人,西方像英语国家,或者法语国家,他们的语系和德语相近,翻译康德,三本也都有人翻,往往都是一个人翻译一本,或者好几个人翻译一本,从来没有一个人翻两本、三本的。而牟宗三先生以一个中国人,把康德三大批判全部翻译出来,成为全世界翻译康德最多的一个人。谁知道这种事业之伟大呢?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「吸收西方文化」,因为是透过经典而吸收。所以牟宗三先生的学问,真的是贯通古今,融会东西,读了牟先生的书才知道人类智慧的广大。而牟先生又已经把它们整理出来,令其各归其位,各得其所;也就是该怎么说就怎么说,该放在什么位置就放在什么位置。让我们的孩子,跟着牟宗三先生走一趟世界的文化智慧之旅,那是非常方便,而且非常安全的一个方法。所以我安排书院的年青人,到最后要精读牟宗三全集。通过书院的建制,要培养具有思辨能力、系统能力、批判能力的人,奠定一个世界性学者的根基,至少需要十年的功夫。
  各位,你如果小时候没有读过经典,虽然没有机会接受十年书院的教育,也可以自己从现在开始读,读一句算一句,最好的方法是把《论语》读一百遍。怎么读?拿书来,只读白文,不读注解,今天读到哪里,明天接着读。什么时候读一遍了,做一个记号,写一个一,坚持读完一百遍。凡是听我这样建议的人,到最后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他们的心得,四个字:脱、胎、换、骨!如果你想要解经,也请先读一百遍再说。我看到的例子太多了,凡是一读经,就想要解经的人,往往读不完两页。为什么?因为原文难,注解比原文还难,他本来就怕困难,没志气,就放弃了。如果不管懂不懂,读完一百遍再解啊,告诉各位,势如破竹!原来古人跟我的心,心心相映,那是读书之乐其乐无穷啊!所以把《论语》读完一百遍,有志气再读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一百遍,《孟子》一百遍、《老子》一百遍、《易经》一百遍、《诗经》一百遍……等等。读完一百遍了,想看注解,再自己去看。读经,就是在默默地受圣贤的薰陶,自然增长智慧。但谁能读经呢?要看个人有没有这种福份,其实就看个人有没有志气!有志气你就有福份,因为生命操之在你。如果现在的成人,认为要读那么多经,又要读得熟,又要解经,还要读那么多的学问系统,实在是读不了了,我建议也可以在《论语》、《学》、《庸》、《孟子》读一百遍之后,就直接读牟宗三全集。所以我最近演讲,如果有机会──什么叫有机会?就是如果听讲的人的气氛像现在这么好──那我就介绍一下牟宗三全集。如果听的有一搭没一搭的,我看就算了,反正他们没福气。
  牟宗三全集有三十二册,内容有深有浅,例如有些演讲的记录,尤其是讲给一般听众听的,都比较浅,就容易读;如果是讲给哲学研究生听的,那就比较深一点;如果他自己写的,就都很深。但是你不要怕深,为什么?因为如果是合理的文章,理本在天下,理就在人心,也不可能深到那里去,只是我们陌生而已。陌生,多读也就熟了,这边熟一点、那边熟一点,久而久之,突然间,一切都熟了。所以假如要读牟宗三先生全集,你就先买一本、两本,一本一本读也可以,而最好的是发个人生大愿,三十二册全套买回来,供在家里,纵使不读,也很有气派。
  如果要知道牟宗三全集的顺序,我可以建议――其实也不用人建议,反正你每一本都翻翻看,翻两页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。所以,只怕没有心愿,没有志气,要求学上进是很简单的。我推广读牟宗三全集也几年了,有的一听到,就真的埋头去读了。一读,就真的觉得生命好像突然间被提上来了,常常眼睛一亮,仿彿开了天眼,见识突然拔高;这种高,不是要和别人比,而是自己的生命得到一种充实、光辉、喜悦、幸福的感觉,因为终于知道什么叫作智慧、什么叫作文化,终于感受到一个小小肉身,居然可与天地相往来、可与圣贤相照映,这是何等希有难得的感受啊!从来没有这种感觉的人,真是人生的大不幸,因为我们的生命原来就那么广大,那么光辉!当然,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孩子一步一步地顺理成章地开发出来。但是已成长的大人,也应该创造机会,多少抓住一点。
  先储藏满肚子的经典,再做解经,进而掌握人类学问系统,要从十三岁到二十三岁从早到晚做十年工夫,这叫书院的教育。我准备赶快退休来主持书院,不是我的学问足够教那些孩子,我们这一代普遍是不行的,我们只能期待下一代比我们更好;所以我没有学问教他们,我只是指点他们怎么去读书,大部份都是他们自己学习。如果机缘许可,我希望有三千亩的土地,在上面建一千年的书院。当然这需要财力、物力的配合,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。如果没有这个机缘,也没有关系,在任何一个几平米的小地方,三、五个青少年,甚至是大人,也都可以按照这一种读书方法自己去进德修业,也就等于在书院了。如果真的有书院,当然更好,大家可以齐聚一堂,互相讨论,互相勉励,亲师取友,其乐融融。

书院培养的三种人才

  书院的学员有三种类型,一是「正式学员」,能够背三十万字的成为正式学员。还没有背三十万字的他想先来薰陶薰陶,他就成为「预备学员」。如果家长或社会人士,三、五十岁了,在经济、事业有相当成就了,而想要静下来读书,他可以申请来书院,什么事情不做,只读书;自愿留下来或一、两週,或一、两个月,或两、三年,甚至五年、十年都欢迎,他们可以成为一种「伴读学员」。因为他年纪已大,对人生的体悟已深,他的功课和进度,就不需要管理,他自己就能用功,可能成为其他小学员的模范。这样,我们的书院,就成为一个真正培养人才的地方,在这个地方不仅是学问有所进步,而且可以互相砥砺性情、激发志气、进德修业、知书达礼。
  这样,我们便可以培养三种人才——第一种是思想家。思想家有很多种,我们所培养的思想家,不是自己想一套来残害世界,而是不仅会思考,还要有智慧。这种思想家是真正的哲学家,这种哲学家是圣贤式的哲学家,他要上达天德,启发人性的光明,引领人类的智慧的方向。
  第二种人才是政治家。政治家不是权力斗争患得患失的政客,而是真正为国为民的仁德实践者。有没有地位、有没有权力,不是他所关心的。孔子所谓「不患无位,患所以立。不患人之不已知,患其不能也。」孟子说:「禹、稷、颜回,易地则皆然。」大禹是天子,后稷是大臣,禹、稷都在朝,有治国平天下之功;颜回,既没有身份,也没有地位,而且居在陋巷里,过着一箪食一瓢饮,人不堪其忧的生活,但是我们不可轻看颜回。孟子说,禹、稷、颜回,易地则皆然。让他们换一换位置,他们的表现通通一样!禹、稷让他处于陋巷,他也安然自得;颜回让他去坐在天子位置,他也能够治国平天下;这叫作政治家。他们不是来耍特权的、不是来贪污的。我们书院要培养一批像孔子所说「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」的人才。《易经•乾卦》九五说:「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。」这是说在朝的大人、圣贤、君子;又有九二,说:「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。」这是指在野的大人、圣贤、君子。假如在天地之间,在我们的国家民族中,在朝有圣贤、在野有圣贤,朝野圣贤相互利见,而且让他们交换位置,通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、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,那我们百姓、我们苍生,就得救了,我们就有依靠了。这叫政治家。
  第三类人才是企业家。我们理想中的企业家,是有良心的,能为地球着想,具有开创性的国际性大生意人。他生意越大,对地球越有保护的作用,他生意越大,对于贫困地区越能有扶持的作用。他是受人欢迎、受人尊敬的生意人。我们培养的这种生意人越来越多时,他们会互相扶持、互相声援,形成商业的模范,让世界上做生意的人,不再只有狼群的竞争、不再脑满肠肥、穷到只剩下钱。而是能够用他的才能智慧创造财富,然后分享给众生的商人,我们称为「儒商」。当然,这种人必先要有满腹诗书,才能眼光远大。
  所以,我们所培养的人才,他们将来所做的事,或许不一样,但他的基础都是一样的。有了成人成材的基础,乃至于他最终没有成为大才──没有成为大思想家、大政治家、大企业家——他也可以成为中才、小才,他也可以在各个场合、各个行业,贡献他一己的才华,甚至可以成为各个行业的领袖人物。所以,凡事一定要有本,所谓「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」,本立以后所生的「道」,通于三百六十行。他有本,自然接触到哪一行,就能够对那一行有所贡献。这样子,我们就不用担心他的命运如何,因为他所到之处,必定能够逢凶化吉,必定能够创造他的命运。我们看着这些人才一个个出现于世,就可以很安慰地告诉自己说:「我们把教育做好了!」
  谢谢各位!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