〇四一至〇五〇

  041、您读的经典和宗教的经典有什么区别?
  经典是一种统称,凡是有价值,值得流传的书,都可以叫作经典。一般宗教也都有其经典著作,但那只是那个宗教的经典,别的宗教不一定把它当经典。而我所推广的经典,是站在文化的立场说的,也就是从人类理性、从天地之道而来的经典,是全人类共同的经典。不过凡是伟大的宗教,他的经典本身也代表了相当高的智慧,我们如果过滤掉其宗教迷信的成份,也可以把它当作一般文化的经典来看。所以我选取的经典教材,不仅是哲学的,还有史学的,文学的。即使哲学的之中,也不只是儒家的,也有道家的、佛家的、基督教的,乃至于其他像希腊的、罗马的,总之,凡是人类智慧的表现,都是我经典选取的范围,所以我提倡经典没有宗教的界限。有一些宗教徒特别选他们的经典来教孩子,我都劝他们,要把心胸打开,哪一个宗教太过固执于己见,固执到排斥他人,这个宗教迟早要灭亡,因为排他,就已经远离了智慧,他是自取灭亡。原来宗教也是从人性而发,合乎人性的宗教才能源远流长。一个宗教越来越合乎人性,合乎到完全切中人性的时候,它就丧失了宗教性,而成为人间共同的归宗所在,这就成了「不是宗教的宗教」,如果把儒家看成宗教,儒家便是这种宗教。
  042、四书五经中如果有糟粕怎么办呢?
  这种问法是常见的,回答这种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,问他,「老兄,四书五经中哪句话是糟粕?请你指点一下。」他们想了老半天,顾左右而言他,不讲了,不跟你谈糟粕了,因为他根本没有读过。
  那他们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?
  笨嘛,自己没脑子嘛,凡事都道听途说嘛。这是一种非常败坏的品质,近八九十年来,中国人就被教育成这样子,只是人云亦云,说话没有责任。
  不过,如果有人真的读过,他果真就指出几句不合现代精神的话,譬如有女性歧视啦,违反了民主思想啦,反对得振振有词。对这种人,我们有两种处理方法:第一种,比如《论语》,最常被举出的就那三章;《论语》总共有四百九十八章,你有三章是糟粕,有四百九十五章不是糟粕,都是精华,那么你何苦非要剔除这三章呢?纵使这三章真是糟粕,这糟粕并不会掩盖精华,所谓瑕不掩瑜啊。一大块宝玉,只有那么一点点瑕疵,这块宝玉都要丢掉吗?没有人会这么笨的。
  何况,再问他,这几句真的是糟粕吗?是你不懂不会用,还是它真的妨碍了人性?我常说,如果是一个糟粕人,便把《论语》看出许多糟粕,如果是精华人,倒看得都是精华了。所以劝这种人多读个几年书,再来说糟粕吧。
  第二种方法是,如果他还是不服气,自己既不读经,也不让孩子读经,那我们就跟他说:好吧,你家的孩子不必读经,但别家的孩子要读,二十年后,我们再看吧。
  043、读经教育教材用选本或注释本可以吗?为什么?
  本来都是可以的,多读一句总是有益嘛,但是我们既然要做教育,最好不要挂一漏万,不要费力多收工少。有人说整本书太多,有的不实用,不如精选几句,每一句都有用,不是占了便宜吗?我会问他:什么叫有用?他说:有些话很流行,很明白,才好。我会告诉他:你的学问只限于如此,你为什么要让你的下一代跟你一样到这个程度?你认为没有用的就真的没有用吗?你认为不常用的就应该抛弃吗?所以,我的读经教材,如果是经典中的经典,比如四书、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老子》,都是全本。《庄子》就有选择了。古文以下更是万里挑一。有些是需要选择的,有些是不可以选择的,如果你连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都要选择,你的孩子就不会成大才了。所以我劝不要用选本。用了选本,就摆明了这本书里面只有一部份是精华,但是我认为有某些书绝大部份是精华,甚至句句是精华。
  《庄子》怎么选呢?
  依照几千年来学者的共同认识,内七篇和最后一篇天下篇,这八篇是庄子本人的作品,其他是他的后学的作品。因为《庄子》三十三篇份量太多了,因此我就选择了这八篇,这八篇读会了,其他的外杂篇,也都很容易;甚至你能够用最原始的庄子思想来批判那些外篇杂篇的不足,所以我的《庄子选》就不是全文了。你看连《庄子》都不必全文,大家可以知道我推荐的经典,是精简到不能再精简了,你还要把《论语》也精简,那简直是自己障碍了自己。
  再来说要不要用注解本的问题,用注解本的意思可能是要学生了解文意,一面读经,一面了解文义,也不是完全错,但是我的意思是说,我们来不及讲给孩子听。什么意思?他要理解这些内容,他要花费一部份时间精神,还不如把时间通通拿来背书。因为他吸取储藏的时间都不够了,你还想要去消化去琢磨。一只牛在危急的时候,他吃草的时间都不够了,他还想到让他吃一顿草,消化一顿,反刍一下,他来不及的。如果你认为你的孩子到十五岁二十岁还可以背书,你就让他琢磨去吧。我认为我们的孩子一长大就没有机会背书了。
  再来,这么小的孩子,他所读的经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,你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让他看注解,讲给他听,跟他讨论,有意义吗?那你说,这些经典不全是大道理,也有生活小道理;如果是生活小道理,他自己一读就明白,你讲了还是白费力气。总之,他能懂的你就不必讲,他不能懂的你讲了也没有用,可见现在看注解是没有多少意义的。我们不看他现在能懂几句,现在作文会用几句,我们期待他读了很多、酝酿了之后,开发出的无穷智慧。我们不小气,才可以培养出大才。再说,你不要认为给他讲解以后,他背得比较快,他是用理解力来协助记忆力,一时或许进步比较快,你不要为此高兴,因为习惯养成,不理解就不能记忆,是人生的一项大损失,你不要小看了人的生命,不要低估了孩子的前途。
  有一说有意思。说这个孩子到走路的时候自然就会走路了,何必考虑他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。
  是的。在孩子该背书的时候,我们就只让他一直背一直背,背多了,你会发现,许多文句不解自解,等他将来要成学者了,自己再全面地去研读注解,一个能把十几本书背完的人,他看注解是非常容易的,势如破竹,而且那时候才会有自己的看法,所谓厚积薄发,才能做出真学问。你如果在他准备的时候没准备好,到头来,底气不足,捉襟见肘,小里小气的,像绑了小脚要放大,放不大。易经乾卦,先说潜龙勿用,后来才说见龙在田,或跃在渊,乃至于飞龙在天。没有长期潜龙勿用的修炼,将来想飞龙在天,恐怕飞不起来,勉强飞起来,也飞不高。
  044、低年级的学生是否要读图文并茂的书好些?
  如果图文并茂能让他学习得更好,那可以,如果不能,就是浪费资源。《论语》本来就这么厚了,加上图变这么厚,你要请人去设计,印刷还要好几色。如果只是文字,他也读得有味道,何必图文并茂呢?而且他被图吸引过去,对文字敏感度就不足,你是障碍了他能力的发展。所以好的教材,是文字归文字,图画归图画。而图画呢,最好都是名家的手笔,你让他看简陋的图案和颜色,是对他心智成长的障碍。我们日常生活放眼出去,看的颜色和图案都比你绘本上的复杂,他都不会嫌太复杂看不了了,为何看书要看简略的图画?所以一个孩子不看书的时候,是一直增长聪明的,一看你的书,就开始笨起来。但是如果他看的是名家的作品,是出自天才的表现,和周遭景色比起来,更是精彩,就能增长人类的聪明和智慧。所以,同样是买一本图画书给孩子看,你是要他更进步,还是要他退步?这有待家长去考虑。
  045、读经教材中有些发音和现在的读音不同,会不会影响到孩子认字的能力?
  会影响到家长认字的能力,不会影响到孩子。一般家长笨,也把孩子想那么笨。如果有些音不同于现代音,把它统一化也不见得不行,因为意思解来解去也可以解出来,但是既然有这种传统,保留特别的发音也不影响他的读和背,而他读了背了,他或许会发现同一个字有两个发音,久而久之,就会知道这个字有两个读法,他不会混淆,即使混淆了也没大关系。比如我编唐诗,为了表现一些古味,所以,李白注音李ㄅㄛ(bo),有些幼稚园的孩子就读李ㄅㄛ(bo)李ㄅㄛ(bo),家长有时候就问,我的孩子如果把这个字都读ㄅㄛ(bo),以后小白兔都读小ㄅㄛ(bo)兔,怎么办?我说,第一点你孩子没有那么笨,第二点你的孩子这样读也没关系。他说如果在学校考注音,被扣一分怎么办,我说扣一分还有九十九分,怕什么。其实,读经的小朋友,没有一个人把小白兔念成小ㄅㄛ(bo)兔,而大家都知道李白的名字要读成李ㄅㄛ(bo),他的学问好像比别人多一点。
  046、中国古代私塾的启蒙教育,有一些什么方法?
  中国古代私塾的教育有一个主要的走向是对的,就是他从语文教育入手,而语文教育从经典文章入手,经典文章从多读多诵多背入手。只要对于语文多接触,语文能力就提升,而且是用的经典型语文,这就是高度语文,高度语文有了根基后,低度语文的程度自然提升,不必再教。而整个语文程度增长之后,他的学习能力就跟着成长,其他应该有的学问就比较容易自我学习,所以中国古代私塾的教育在这方面是非常合理的。
  五四时代最喜欢讥笑古代私塾,讥笑孩子不懂,就摇头摆脑地背;我们现在不再摇头摆脑的背那些不懂的东西了,现在都是睁大眼睛听老师讲解小猫小狗小花小草的文章。但我请问,古人学了六年,可以学到什么程度?你也学了六年,你学到什么程度?你自己都失败了,还要讥笑古人!所以古人的教学基本观念是对的。如果我们发现古代私塾有某些做法不恰当,你就不必一一都学嘛,正确的你就保留,不对的你就改善嘛,不必因噎废食。比如大家又讥笑古代私塾,学生背不会就打手心,你如果认为打不对,你不打就好了,但是不要因为古代私塾的老师打孩子,你就认为应该消灭私塾。如果洗澡水脏了,把洗澡水倒掉,婴儿还是要捞起来的。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头脑里的私塾印象,都是看五四那批人污衊的文章所形成的。其实古代私塾老师也有很温和的,学生也有很喜欢上学的,为什么在他们的笔下,古代私塾老师都非常凶狠,把学生打得头破血流,所有孩子都逃学?才没有这回事!五四那批人的心态是偏颇的,所以我们今天做人要明白,既不要迷信古人,也不要迷信现代人,因为如果古人会骗你,现代人照常会骗你。
  047、儿童是否可以直接使用繁体字的教材?
  我知道大陆的政府越来越清明,但是我不知道他清明到什么程度,如果一个清明的政府对自己祖先的文字还有忌讳的话,是很令人失望的。首先,从认字的教学上说,我们可以把文字看成是一种图案,所以不管繁体简体,认识的过程和认识的效果都差不多。有人认为简体比较好认,没有这回事,反而是变化多的,才容易分别,太类似的,常容易混淆。其次,繁体字比较接近文字学的规则,简体字大部份是违反六书原则的,不回归繁体字,对于中国文字的深刻性,承载文化的历史感,所谓「信息量」,会有相当的遗漏,这是很可惜的。再来,文字作为传达的工具来讲,繁体字比简体字工具性强,因为他可以上下五千年,从文字学来讲,对于阅读祖先文献,差别就大了。当前的出版界想把古代所有文献全部翻成简体,这要消耗多少精神、时间和金钱?何不让国民能直接读祖先的书呢?并不是外族人来逼迫我们改变自己的文字,是自己要改变,改了文字,工作增多了麻烦,文字记载的意义也没有增加,真是何苦?还有是美感的问题,所有写书法的人,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,还是繁体字漂亮。就这诸多方面,繁体字是应该恢复的。
  是不是只有中国是图像文字的代表?
  是的,现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都已经简化到「音表」文字了,只剩下中华民族还保留了「形表」文字,就是用造形来表示意义,不是用声音来表示意义。本来任何民族的文字最初都是象形,但是中国就保留了形表,于是就有两派看法,一种认为中国落后,不长进,所有的民族都转成音表了,中华民族还保留形表,中华文字是最原始野蛮的落后的,应该消灭。但是有另一种说法,它是最自然最优美,最简捷,最合乎人性的。
  再说,纵使中国文字是落后的,是不方便的,我是一个中国人,我也要维护它;每个民族都热爱他的文字,这也是应该的。
  单从挽救传统角度来说,也不应该排斥它,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。
  尤其是现在的世界,一面讲国际化,一面讲各民族的特色,因为有了特色才可以贡献自己的成就给别人。所以近百年来的中国,一直想要消灭自己,跟着别人,这在西方学者看来,是很无知的,而且是没有意义的,西方人是看不起这样的中国人的。西方已经西方了,不需要你赖过去锦上添花。西方人也希望中国人能表现自己,你有所表现,他们才能有所学习,他们才能长进。中国人实在不应该放弃自己在世界中应该扮演的角色。
  048、儿童是否需要学习注音符号?
  不知你所谓的「注音符号」,是专指台湾特有的注音法呢?还是泛指注音的方法?不过,其中皆有可以谈谈的东西。
  什么叫注音符号,中国古书对一些生僻字、难字也有注音,用的是现代人看来很特别的方法。通常有两种方法:一种叫「直音法」,一种叫「反切法」。所谓直音法就是取一个同音字来注这个字的音,那取来的字,往往是常见易认的字,于是这个难字就会读了。但是如果找不到刚好读音一样的字怎么办呢,就用反切法,就是用两个字注一个音,读者把两个字连起来读,上字取其发声,下字取其收韵,声和韵结合成一个音。比如「东」,用「德、红」来切,德取其「ㄉ(d)」音,红取其「ㄨㄥ(ong)」韵,合起来就是「东」的读音。我们看朱子注《论语》:「不亦说乎」,朱子注「说,悦同」,这是说其假借,「说」字就是「悦」字。注「不亦乐乎」,「乐,音洛」,这就是直音,告诉我们,这个「乐」字读音为「洛」。古时乐、洛同音。对「人不知而不愠」,朱子注「愠,吁问反。」反,就是反切法。吁,古代读「ㄨ(u/w)」,取「ㄨ(u/w)」,问取「ㄣ(en)」,所以古音愠读「ㄨㄣ(wen)」。古音没有「ㄧ(y)」的音,到了现在,吁读作「ㄩ(ü/yu)」,反切之后,愠就读作「ㄩㄣ(üen/yun)」了。所以,不论古人今人,都可以用「吁、问」来注「愠」的音,读起来都合当时的发音。这样岂不也很科学?但是这种反切法毕竟比较笨重,所以在民国初年,就仿照梵文和日文的方法,发明所谓的「注音符号」,用符号来注音,就归纳出汉语基本的声跟韵,一共三十七个,用很简单的构型,称为符号。注音时,就用符号把声韵结合,加上声调,就能读出这个字的音。
  注音符号的构形,是相当有学问的,比如「ㄅ」这样写,是古字的「包」字,取其声,读成「ㄅ(b)」,当今简化字时也是用古字。又如「ㄇ」,是古字的「帽」,帽子的形状不是这样吗?取「帽」字的发声,念作「ㄇ(m)」,像这样,叫作注音符号,每个符号都有来历。台湾的孩子认字之前就学注音符号。后来大陆为了表示和国民党不同,凡是国民党的东西都要改掉,你好的,我也不要,所以注音符号本来很好的东西,就一定要改成汉语拼音。拼音用什么?用洋文。我觉得这是中国人的耻辱,你让中国小孩民族幼苗,一开始学中国字,就在中国字「上面」盖了一层洋文,真是不成体统!但是我无所谓,因为只要读经,只要孩子有学问,管他用中文还是英文来注音。所以我出版的读经本,有繁体带注音,也有简体带拼音,还有繁体加拼音的。你现在问的是,要教孩子读书,是不是要先学会注音或拼音?我认为不学也可‎‎以,因为注音或拼音是一种认字的辅助,一个孩子可以不需要通过注音或拼音而直接认字;如果用读经的方法,读了半年一年,他就把一两千个中国字认完了,就不很需要注音了。而且,要把几个符号拼成一个音,需要有相当高的「理解力」,这对一个幼儿来讲,是一项相当艰难的工作,反倒直接认字比较方便。到了八九岁,理解力提高了,再教注音或拼音不迟。读经的孩子有一个特性,假如从两三岁开始读经,看的是有注音的书,但没人教他拼音的方法,他就只读字;到了五六岁,字认得差不多了,他也看了很多拼音符号了,要教符号和拼法,一教就会,甚至不需要教,他自己就会拼出音来,这是人类的基本能力。所以对于拼音的教学,不必那么在意,教认字比较重要。至于两岸有拼音和注音符号的不同,要不要大陆的孩子学台湾的注音符号?其实学不学是没大关系的,如果你学会了任何一种,想要转换,只要对照一下,几天就学会了。所以这是很粗浅的问题,要学也可以,不学也罢。
  049、读经教材和其他教材比起来,对视力影响大不大?
  影响视力的因素,第一是身体健康不健康,第二是灯光够不够,第三是看书时间久不久,第四是字体大不大。我推广读经,也考虑到视力的问题。读经教材的字大,而且读的时候不一定要紧盯着,读熟了以后更是飘飘的看。不过,因为读的时间长,眼睛会疲劳,所以我们建议教读经,不必长时间的指字,也建议在下课前,做些保眼操。
  刚才说飘飘忽忽是不是指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?
  是的,用一般的讲法是,他当时是用右脑来学习、不用心的学习。如果盯着字看、用心的时候是用左脑来学习。所以读经是左脑和右脑交互运用的学习。
  050、今天所提倡的读经和早年私塾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?
  在教材和教法的方向上大体是一样的。但早年私塾的先生,如果问他为什么这样教,他大概会说,我以前的老师就是这样教。但是现在的读经,是以教育理论来说明,而且是综合了中国、西方、古代、现代,并且参照了各种学问,包括脑神经学等,它是禁得起学术的考研的,站在坚实的基础上来推广。所以,古代私塾合理的,我们保留了,不合理的,我们改善了。譬如,古时教学,常带有功利性,或为日常实用,或要考科举;我今提倡读经,是为回归教育本质,是为开发人性。古时的教材,尤其明清以来,多从蒙学教起,我则提倡从《论语》教起。古时的教法多体罚,我则提倡慎用体罚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