〇五一至〇六〇

  051、经典那么难读,大人都感到困难了,儿童能读吗?读不懂经典怎么办?
  问这个问题,可见对读经理论了解不够深刻。对读经理论了解不够深刻,就代表他对人性了解不够深刻。你说:经那么难,大人都感到困难,儿童怎么懂?这句话说的是实话,但不可以把这句话放在教育中实行。说经典很难,是对的,说现实中的大人不了解,也是对的,又说大人不了解的文章,小孩也不了解,也是对的。但是,其潜台词是要表示:所以我们不能读经,更不应该教孩子读经。推出这样的结论,就有问题了。我们姑且重头讨论一下,经典真的难吗?难。那么什么叫作难?他们说:经典意义很高深,所以难。我说这难,是客观的经典难呢?还是因为你主观的能力底?能力越低的人,就感觉经典越难。换句话说,如果你的能力高,经典不就不难了?所以谁说经典难,我就知道他是个没有学问的人。没有学问的人不感到自己惭愧,反而责怪起经典来了,真是岂有此理。但是造成他能力低,是有原因的,我们也不忍心责备他,因为不是他原来不聪明不用功。他又聪明又用功,为什么长大以后能力那么低?因为他被教错了,他用的没有意义的功,他的聪明也就白费了。所以如果一个家长一个老师认为经典难,他该怎么办呢?不是因为难就不学不教了,而是要想办法让自己的能力提高,就是不管现在懂不懂,多读经。虽然长大了,已经错过最佳的机会了,但多多少少读一点,只有读,才有懂的机会,如果因为不懂就不读,那请问何时能懂呢?只要尽一分,提升一点,就不辜负这一辈子了。尤其重要的是:你的孩子和学生年纪还小,机会还在,你越是感到经典难,你越要教他们,以免他们重蹈你的覆辙。
  那问题又回来了,我都不懂,我怎么教我的孩子?我没有要你教孩子懂,只是让孩子读。只有读就能懂吗?不懂有什么用?我就告诉你,假如你小时候读了,你背了一肚子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,你满肚子都是学问,到现在二三十岁,经典还难懂吗?所以你现在的不懂,是因为你以前没有读。你要把问题的症结想清楚,才能解决问题,你不要让问题原地踏步,一代传一代,那问题永远存在。所以真的感到经典难的人,如果有机会听说读经的理论,他更容易接受。最怕的是没感觉的人,经典的难易,对他无所谓,因为他本不关心,这种人怎会读经呢?怎会让孩子读经呢?
  052、如此深奥的经文,不解释学生能有兴趣背诵吗?
  这样问的人也是不了解人性,他把一个可爱的、有前途的孩子,想成是跟他一样笨。其实孩子的生命是非常开朗、非常活泼的,他有好奇心,他是「初生牛犊不怕虎」,他不怕老虎。你干嘛常要提醒他老虎是可怕的呢?你自己对经典恐惧倒罢了,为什么要给孩子灌输这种恐惧感呢?他有没有兴趣读经,要教了才知道,不要没有教之前,就断定他没有兴趣——我发现说孩子没兴趣的人,往往都是自己没兴趣的人。
  你为什么没有兴趣,因为你不懂,而且认为不懂就不可能有兴趣。但你可知道孩子不是这样的,孩子只要熟悉,就有兴趣。怎么让他熟悉?就是一遍一遍地让他听,让他跟着读,读到会背。据我教学的经验,学生中有爱读的,也有不爱读的,我归纳喜欢不喜欢只有一个分界——凡是会背的就喜欢,不会背的就不喜欢。而要让他会背,也只有一个方法,多读就会背,少读就不会背。多读少读也只有一个理由,有人带领有人督导他就多读,没有人督导而自己爱读的孩子是很少的。所以读经要成功就只有一个理由,就是家长和老师心理上很认同,实际上很认真带他念。一段一百字的文章,大概念个一百遍,没有不会背的,会背了就高兴,游戏的时候也在背。
  有人说有的孩子很笨,念一百遍还不会背,那也没有关系,只要他念了一百遍,就当他学习成功,给他一百分,为什么?因为这么笨的孩子,经过天天把一段文章念一百遍之后,他的聪明也在暗中成长,对于他的努力、他的进步应该给予鼓励,往往再读几个月,一两年之后,他也跟一般人一样聪明,甚至比原来聪明但不读经的孩子还聪明。所以读经是很简单的,人人都受益的,只要你不以你大人的偏见障碍你的孩子。
  053、所以您是很不赞成易子而教这个观点的?
  不,我是很赞成甚至鼓励易子而教的;因为父母教自己的孩子,他的角色会产生混淆,孩子对家长的认同也会产生混淆。因为亲子的关系是以「爱」为主,师生的关系是以「敬」为主,当然爱里面不是没有敬,敬里面不是没有爱,不过,总是有主客轻重之分。父母教孩子读书,你在平常的时候是他父母,但教读书的时候变成他的老师,一个人要随时转换得当,才能把孩子教好,要不然孩子无所适从,会挫伤亲子感情。
 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太亲切,父母的情绪表现比较直接,高兴起来,和蔼可亲,不高兴时,疾言厉色;而且教学不能制度化,往往有空就多教点,没空就少教点,甚至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。孩子在冷热夹杂风雨不定的情况下,心里是很不安的。但是老师就比较不会这样,可以相对地维持恒定的品质,所以孩子在老师那里可以保持一个平稳的学习模式,学习效果比较好。我不是说家长教学一定没有效果,只是比较容易出问题。所以古人要易子而教,现在就是送去读经班或私塾。
  054、十三岁以后读经就没用了吗?
  经典是永恒的智慧,是人性的发皇,所以只要是人,随时读,都可受益。何况十三岁以上,理解力渐强,一面读,一面有稍稍的了解。所以十三岁以上的人读当然有意义了。只是你十三岁之前为什么不读?十三岁之前读很方便,你只要把经文熟悉在心中,就了事了,而且经过长期酝酿,深刻的智慧会渐渐从心中浮现出来,这是合乎人生成长规律的。你到了十三岁后,本来是要融会肚子里的学问,去面对人生了,结果你发现肚子里居然没有什么拿得出来的学问,而且你长大以后,不得不面对人生,你要学习很多知识,要处理很多问题,正是你的理解力大力发扬的时候,你背诵和吸收的能力已经减弱了,这时候你反而要去背诵和吸收,不是倒行逆施与老天作对吗?如果勉强读了背了,因为酝酿的时间不长,领悟的深度也就不够。真是「悔不当初」啊。不过,即使这样,十三岁以上,发现自己以前没读,你咬紧牙根,还是要读一读,读多了读久了,你也有相当的深度。
  种子经过酝酿期,会开出非常美丽的花朵。
  是的。所以我常说「十三岁以后就没救了」,这句话不是要打击十三岁以上的人,而是勉励家长跟老师们,要及早关心我们的下一代。请不要把我这句话听错了,这是讲给有孩子有学生的家长和老师们听的。如果对青少年,就不会说十三岁以上没救,我会说各位可以从现在开始,前途依然大好,不要等到四五十嵗才后悔。不过,有时也会对他们说十三岁以上没救,那就是要告诉他们:你们以后也要结婚的,要注意你们的子女教育。
  055、如果碰到就是不肯读经的孩子怎么办,您有什么高招?
  你问我这个问题,那我就反问你:如果你碰到不肯算数学的孩子,怎么办,你有没有高招?没有?那我也说没有。
  这是人类永恒的问题,人类的教育过程中一定会发生的事,你不能只责备读经,读经教育面对的是人,也跟一般教育一样,会遇到问题,那是永恒的问题。读经并没有特别枯燥难耐,反而有兴趣的人占比较大的比率。
  不能要求每个人对学习都有兴趣,因为任何教育都会有些孩子没兴趣。没兴趣读经的孩子,至少没有像没兴趣学数学的孩子比率大,但是我们一直还在努力教数学,你为什么不废除数学教育?我常问家长,你的孩子对数学有兴趣吗?没有。没有你教吗?他说不教还行吗!那你的孩子有没有兴趣读经?没有。那你教吗?没有兴趣就算了吧。问他为甚么厚彼薄此?他说因为数学要考试,读经不考试。那你的孩子学习是为了考试?他如果说是,这个家长就没救了。不只是家长没救,他的孩子也因为家长的见识,没救了。
  一种教育,如果是必要的,即使没有兴趣,也要教,你要想办法啊。何况读经符合孩子学习天性,教久了教多了,他就有兴趣了,如果很多孩子一起读,我很少见到没兴趣的孩子。何况如果全校、全国的孩子都在读经,怎会没有兴趣呢?
  大部份认为读经没兴趣的人,首先,是大人自己想出来的,还没有教就预测孩子没兴趣,第二点,教学的方法不恰当,因为你如果没有给他时间读很多遍,就让他背,他当然很痛苦,就没兴趣了。第三点,孩子身边都没有人读经,只有他一个人,他感到孤单,也会没有兴趣。所以如果这些条件都能解决,我不敢说每个孩子都对读经有多浓厚的兴趣,但我可以说,读经是孩子最有兴趣的科目之一。不相信我们试一下,假如教育部在课程规定,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背《论语》,每个星期有五、六节读经课,方法就是老师带学生念或让学生齐读一百遍以上,大部份学生都会背了,大部份就都有兴趣。不会背的孩子,老师体谅他,说:你纵使不会背,但你已经认真读一百遍了,已经进步了我也给你一百分。这样,会背的一百分,不会背的也一百分,就没有人没有兴趣了,这是全面有效的教育。
  所以说读经没有兴趣,不可以怪罪读经教育本身,而是要看读经教育的配套,我们要创造这样的配套。
  不过,纵使在没有配套的情况下,我还是要鼓励有见识的老师和家长,不要对读经心存恐惧,赶快开始教吧,遇到困难,自己想办法,在教学中改善教学。只要你把握了读经教育基本观念,给孩子机会,不强调成果,多赞赏他,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喜欢读经的。如果还怕孩子没有兴趣的人,我就判断他是不懂教育的人。一个人头脑要活络一点,遇到一个问题,先研究它的关键所在,才能解开关键,读经没有兴趣关键在哪里?是你自己空想出来的呢?还是真有这种状况,如真有这种状况,是不能解决的呢?还是可以解决的?因为读经教育合乎儿童学习的天性,所以原则上他是有兴趣的,或者说原则上不会没有兴趣。其实,孩子有没有兴趣读经,跟大人的热诚度是有很直接的关系的。我教了十几年读经,我是老师,当然我的热诚度是够的,我发现只要家长的热诚度也够了,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,多鼓励,不做过份要求。日渐他就有所表现,一个人有了成就感,他就热爱学习,我几乎没有见过不喜欢读经的孩子,尤其是越早开始,他越没有兴趣不兴趣的问题。
  那就是说不喜欢读经就是家长的热诚不够了?
  不纯粹责备家长,亲、师、生,三方面都要考虑;有时候,老师自己的热诚度就不够,或者学生已经有学习的习惯了,他一时不适应。譬如有些七八岁十来岁的孩子,最初的时候的确有些排斥,因为一般学习方法是懂了才算,他已经习惯了,就会对「死记硬背」有一段适应的过程。作为一个老师,应该懂得这些心理,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是多方位的,作为老师和家长,都要有无穷的信心和诚意,读经老师如果能立下一个志愿:「纵使学生对读经没有兴趣,我也要把他教得有兴趣。」天下就没有不可教的学生了,这是老师的责任所在。如果有家长和老师没经过努力,推说孩子没有兴趣,就不教了,那是不负责任的。有一个例子,一个母亲发现他在幼稚园的孩子,有一天起来,一边穿鞋子,一边不知道嘴里在念什么,仔细一听,在念苏东坡的赤壁赋,家长很惊讶,就不打扰他。他穿着衣服还在念,送出门还在念,为什么呢?因为他会背,那赤壁赋融入到他的生命里了,他念着念着,在与自己对话。所以引起孩子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种的,刚才说,我们大人的热心,还有他有同侪,还有他学会了,有成就感了,尤其这种因学习而来的成就感,才是维持兴趣最内在最真实的动力。所以我们要尽量让他多念,多赞美,多鼓励。
  056、没有热诚的家长,很大原因是因为他认为读经是封建的复古的?
  是的,如果老师家长内心对读经教育没有很彻底的了解,心里一方面想教读经,一方面又有疑惑,在这个时代风气里,是很难教下去的。最粗浅的疑问就是,他会懂吗?不懂怎么会呢?我们刚才解释了这个问题,孩子学习模式和大人不一样,这个疑虑比较容易解除。不过还有一些比较深的疑虑,来自文化的观念,有些家长意识上虽然不是明确主张,但是潜意识里确实有这种疑虑,比如现在都什么时代了,这么古老的陈旧的东西,还有用吗?有些人就直接批评读经是「复古」,如果他批评读经复古,我就很高兴,觉得他很有见识,读经就是复古。他以为是攻击到了读经,其实是在赞赏读经呢!为什么?因为所谓「古」是什么意思?到今天我们还知道的「古」,可见是了不起的「古」、是「流传千古」的「古」。一本书能够流传千古,是何等的宝贵啊。所以我常说,假如「古」有道理有意义,我们就应该去复,假如你不复古,你就是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,这辈子是不会有什么大成就的。
  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你只要问这个「古」是不是巨人,假如这个「古」是没意义的,是害你的,那千万不要复。但是假如这个「古」对你有帮助,它是永垂不朽的,他是能够保佑你继续走下去,开创现代化的,这个古你为什么不复一复?不复古,不是个呆子吗?我们考察世界的历史,所有人类创新都来自于复古,这叫「返本开新」,返回根本的智慧开创出新的境界。如果忘了根本,底子不够厚实,很能开出有价值的创新,所以复古是必要的,复古不会妨碍开新。
  你不是一直要学习西方近代的成就吗?西方近三百年来的成就怎么来的呢?就是复古来的嘛,叫作文艺复兴嘛。五四时代中国人一直歌颂西方文艺复兴,他们明明知道西方人是复希腊的古,才创造出新的世界,但他们不知为什么一定要阻挡中国人复自己孔孟的古……
  西方在复耶稣的古,佛教在复释迦摩尼的古,为什么没有人反对呢?
  是的,所以现在中国人是「自我作贱」,莫名其妙。
  所以我说我才是学习西方,因为西方的好处我都学到了,你却只学到他的片面,没有学到他的全面。但是我是不是全盘西化呢?也不是,因为全盘西化就是把自己丢掉,让中国人完全变成西方人,我提出一个新的观念,叫做「全盘化西」,什么意思呢?就是把西方全部的文化成就都吸收进来,然后消化掉,变成我的文化营养,跟我自己的文化融合在一起,而创建出新的文化体系。我们怎么有这种能耐吸收消化呢?必定要有大的胃口,大的胃口从哪里来呢?从我们的文化传统来。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开放的,我们复古,古人没有限制你前进,反而每一句话都要告诉你,要诚恳的面对自己,诚恳的面对你周遭的天地万物;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」,古人是这样教导我们的,古人并不固执,古人没有限制我们。倒是到了五四,那些人说:要打倒中国,才能学好西洋,谁不服从,谁就是反动,就要遭殃,这哪叫现代化呢?近百年来,我们被教导得不读古书了,不知道古人心胸的开阔,以为读了古书就被拘束了,你现代才拘束人呢!
  057、说个题外话。昨天从美国赶过来的老妇人,特意跟您交流对经典的看法,一个美国人让自己的两个孩子从小读世界的经典,很难得,但是我看您的表情的时候,很澹定,我想知道您在想什么,是觉得西方人要复古也在您的意想当中,还是世界文化都是大同的?
  那当然了。我们昨天所讲的,包括我讲的、她讲的,一般人看起来好像骇人听闻、天方夜谭;但是老早我就认为这是人生的常理常道,人生本来就要这样学,教育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啊。所以她做的只是最正常的教育而已,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。如果教育不从读经开始,教育之路充满了艰辛危难,那才是可怕的。至于这么样正常的教育,我当然是很笃定地听着,很澹然地面对,因为澹然是永恒的。不过,心里还是很深的佩服。我想世界上一定还有人在反省这个问题,一定还有人一直在做这样的事,不仅是中国人这样想,外国人也应该这样想,这叫「德不孤,必有邻」,只要是人就应该这样想这样做,所以不教读经简直就不是人。
  058、您一再强调十三岁之前要糊里糊涂的,但是有些孩子一定要让您解释,那要解释吗?
  其实,我教读经教了二十几年,在我的教学过程中,从来没有一个孩子问过我经文里是什么意思的。有孩子想了解经义,这是不符合人类本性的,这个孩子一定是被教坏了,他才会这样想要了解。不过,一个孩子,对学问还没有全面的分辨力,如果他一面读经,一面要求老师解释,这是他把经典也视同知识了,在知识领域内问问题的孩子是属于聪明的好学的,作为老师家长就应该尽量的解释,满足他的好奇心,这样他的问题会越来越深,思考就会越精密,这是理解力的成长。但是有关于文化教育、美感教育、德行教育,这是不需要这么早就懂的,因为这不是知识领域,我们让一个孩子读经,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他有文化的薰陶,而不是知识的了解。只是因为近代的教育风气,倡导以知识为标准,孩子自小从知识学起,所以我们孩子从幼稚园开始,就渐渐养成知识学习的心态,另一方面的文化陶冶付诸阙如,孩子的文化心灵一片空白。本来,如果依照孩子的本性,从小以文化的薰陶为主要的课程,他就不会常常问这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意思了。但是现在整个社会都形成这样的习惯了,怎么办呢?所以作为老师家长,就要分清两种学问的不同,要用两种不同的模式来教,知识是尽量要讲清楚的,文化智慧方面是不必讲清楚的,家长老师有这样的认识后,就能面对这个问题了。有些课程以讲解为主,读经以反覆诵读为主,久而久之,学生也能体会出来,哪些课程该问,哪些课程不必问了。有人还没开始教学,就常有顾虑,如果学生问我,我没有能力给他讲解怎么办?我说教读经是不必讲解的。他说:如果孩子一定要问怎么办?我说,有两种方法回答:第一种方法,就是你很老实,你说,你问我我问谁啊?我也不懂啊。他问两次就不问了,所以永远没有后患。但是有些孩子很聪明,他会反过来嘲笑老师:老师都不懂还敢教我们!这时候你就板起面孔教训他:你知道老师为什么不懂吗?我是小时候没有人教我读经,所以我长大了,没有学问。
  老师是您的反面教材?
  是的,你要赶快好好读,以后才不会像我这样子!所以我要教大家聪明点啊,而且这是教育的真理,如果老师以前读了,依真理而行,这是最好的办法。
  有些人不好意思说我不懂,那么我还有第二个方法。有孩子问:老师,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你就反问他,小朋友,你几岁了?他说十岁。你就说,这些文章是一个人二十岁的时候才会用到的,到那时候我再给你讲,现在你这么小,我讲了,你也不懂,懂了也用不到。等到他二十岁了,他会来找老师说:老师,这些经典我懂了,但是我知道你还是不懂啦。
  但是聪明的老师,会在这十年里把书都读懂,以挽回面子。
  老师能这样做,令人很高兴,但是很少能这样做的人,他不这样做,也不便指责他,因为错过时机,也没多少指望了,我们的希望在下一代,把下一代教好,是我们最重大的责任。
  059、读经班各个儿童进度不一样的时候怎么办?
  现在的读经班可以分作两种形式,业馀的和专业的。所谓业馀的读经班,大体是一个星期只上课一次,一两个小时,学生又是乌合之众,所以比较难教;我提供一个可行的教学法,就是「三百读经法」,所谓「三百」就是三个「一百」:
  第一个一百是每天进度一百字。每个星期上一节课,老师就推进大约七百个字。
  第二个一百是把经文念一百遍。交代家长,辅导他的孩子在这一个星期内,把七百个字再念上一百遍——可以第一天念第一个一百字,第二天念第二个一百字,也可以一天把七百字全部念十五遍,七天也大约一百遍。
  第三个一百是给每个孩子一百分。会背的孩子当然给一百分,不会背的也给他一百分,因为他只要把七百字读一百遍,对他的身心成长都已经达到很高的教育目的了,所以教育不是要一个固定标准,而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现实的程度往上升一步,如果所有的孩子都长进,这叫作蒸蒸日上。教育蒸蒸日上,我们就人才辈出,就天下太平了。
  我认为教育不要唱高调,要务实。家长在家里,或是老师在学校里,挪出时间,让学生每天把一百字读一百遍,这样叫作业余读经,这并不困难。但全国每个孩子每天把经典一百字的文章念一百遍,十年二十年之后,我们的社会风气就变了,我们国家民族就有前途了。
不过有些家长发现,读经越多长进越大,所以就希望孩子大量读经,就是说每天读的字数多,重复的次数多,变成永远不忘,这必须有大量时间。时间一大量,每天四个小时、六个小时、八个小时,乃至于十个小时的读经,叫作专业读经,现在全国渐渐有私塾的复兴,是全天候读经的好地方。这种模式下,因为每个人资质不同,每个人加入的读经时间点不同,如果你规定了统一的进度,必然有些孩子跟不上,有些孩子闲来没事,所以最好是因材施教。在全天候读经的班级里,每个人的进度是不一样的,老师考察每个孩子的能力,来安排他进度的多少。不同孩子读的书可能也不一样,同在一班里,每个孩子就读自己的书。那声音不是很嘈杂吗?不会的,孩子很有定力,他只听到自己的声音。或者说他同时听到别人的声音,但不会被干扰,甚至别人的声音也进入他的心灵中,将来他读到别人读的书时,彷彿也读过一样。孩子学习的能力果然和大人不一样,越小的孩子越不需要用注意力来学习,大人是必须专注于一点才能学习,如果有别人的干扰心情就动荡不安,家长常忘了他小时候怎么学习的,总是以自己已经长大的经验,认为孩子一定要有共同进度,一定要在安静的地方才能学习,这是不通人性的。那些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人,也都是大人,也都是用他大人已经败坏了的心灵来限制孩子的成长,所以对于所谓「教育心理学」,我们要彻底的反省一下,不见得用「科学统计」的方法研究出来的心理学就是可信的,可能愈科学愈不可信,因为愈科学,离生命愈远。
  大人的学习心态和孩子是不一样的,不同时机要用不同方法教,怎么能一样呢?真正的智慧在中国,中国古人教儿童就是,你只管背,成就了多少治国平天下的大才?全世界的犹太人都是这样教孩子的,他们十三岁以前要背书的,一边上学一边关起门来背书,他也不对外宣传。为什么不宣传,你知道吗?他们怕别人知道了,别人也这样做了,他们还能主导世界吗?
  那您应该给他们办班,太没有情怀了。
  我是先在中国办班,但这种理论是世界性的,我也不自私,我也尽力向外国人宣导,哪个国家先接受,哪个国家就先出现世界性人才,将来就要领导世界。
  您说到西方,确实有些说法,跟您是不一致的,比如剑桥的校训说,「学得越多,知道越多;知道越多,忘得就越多;忘得越多,知道得越少;我干嘛还要学习?」这几句话好像有点自我矛盾?
  这种话头,明显地是聪明人讲的,他故意利用言词的不稳定性,而增多了表意的多样性,让人各自有其理解,有点类似《庄子》。其中的学、多、少和忘四个字,可以有不同的意义。前半段是讲初学者,其学所得,学得越多,知道越多,越好。后半段是讲等到有了大学问之后,生命渐渐成熟,便要忘得越多——或者把不浅俗的不相干的忘了,或者把所有知识变成智慧了,于是似乎知道得越少了,乃至于一无所知,所谓「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」,「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,存乎德行」。所以这种「忘」,不是一般的忘记,「忘得越多,知道得愈少」,就是越不执着于原先零碎的生硬的「知识」,而是把所有学问融会贯通了,这岂不是学习的最高目的?这时候,也不必再学习了,因为这时生命与学问无二无别,一切学问从生命流出,无不中理,虽是一无所知,却是无所不知的。而世人不解,以记得多知道得多为骄傲,还是半吊子啊。但这种境界语,不可以用在我们所推广的读经教育上。因为读经正是学问的第一步,正是要读得多记得多,等到读得多了,接着还要理解知道得多。有了如此深厚的基础,才能谈到「忘」的境界。如果一个人连「知道得越多」的关都还没有过,还跟人家谈「忘得越多」,岂不是妄想?所以,没学问的人,还是先老实读经吧。
  060、阅读经典篇章的进度怎么把握更科学一些?
  无所谓篇章进度,我们只算字。当然也不是很严格的,刚好一百字,你多几个少几个字反正到一句话停下就可以。纵使有些老师太执着,就按字,算到刚好一百字,比如「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」后面「子乎」不念了,你说这样不合理,这是大人看来的不合理,小孩子是无所谓的,所以这些是不必执着的,重点只在你赶快教,教越多越好。
  不过有人问这个问题也很好,这说明他在关注了。
  是的,有些人问问题是很莫名其妙的,他明知故问,要让我解答一下,才更安心。
  他是想和老师接触。
  其实他自己想一下就明白了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